【侨报特约记者林页12月16日报道】随着中国防疫政策的不断优化,国际航班相继复苏、国际旅行逐步恢复。展望2023年,中美留学生互往和交流能否得到加强?两国学者、人才或主动的人员往来趋势如何?
15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支持的第七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在京举行。年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中外高校学者围绕重启后疫情时代的人文交流展开讨论。
会上,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总裁高级顾问佩吉·布鲁门托(Peggy Blumenthal)介绍,据IIE近期年度调查显示,来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在过去20年中增长相当迅速。尽管在疫情之后出现急剧下滑,尤其在本科教育阶段数据下降明显,但中国留学生在国际学生中占比仍首屈一指。与此同时,随着国际的开放,也需要找到一个办法让更多的美国学生到中国学习。
对此,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副校长、美国国际教育管理者协会卸任会长大卫·弗莱什勒(David Fleshler)认为,当下许多顶尖高校的来美求学自费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仍然认为美国的教育是具有价值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校园里的体验普遍较好。美国的大学也希望让中国学生融入校园生活,参加社团及实验室工作等。此外,他认为,政策制定者也会认识到外来人才的重要性。“不管对中美双方关系还是未来长久发展,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学生能够来美国学习。”
会上,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前副校长冯达旋强调,最好的人文交流方式就是学术合作。他认为,任何大学教员都希望与海外院校建立学术联系。通过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中美两国大学的领导应合作起来。
“2023年,我们希望看到两国人员之间交流的回归。”美国腹地美中协会主席、前密苏里州州长鲍勃·霍顿(Bob Holden)指出,中美大学间的学术交流为两国带来了巨大的人文价值,从“乒乓外交”到今天,交流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尽管当下中美两国关系发生变化,但不变的是国与国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它需要通过民间关系来不断夯实与交织,在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上亦是如此。”
鲍勃·霍顿认为,两国未来的人员往来应采取更具包容性的计划,在大家都正视的价值观上形成共识和共同体,让中美年轻人互相理解、相互欣赏。“我希望不断推进美中人民之间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的动力和兴趣,让双方了解彼此的诸多共同之处,形成彼此最大公约数。”
会上,一同参与讨论的还有亚洲基金会青年领导力与交流项目高级总监大卫·金(David L.Kim)、中美教育基金总裁饶玫(Madelyn Ross)及杜克大学校长中国事务高级顾问丹尼斯·西蒙(Denis Simon),大家就如何重启人文交流、青年在人文交流中可发挥的作用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