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欧洲思想文化长廊:德国浪漫主义之二: 浪漫主义的特征

2025-08-04 |作者:赵越胜 | 来源:RFI

我们确定浪漫主义运动始于德国,但这个判断绝不意味着浪漫主义仅囿于德国境内,相反,这个运动更像一股洪水,它泛滥于欧洲大陆,蓄积这股洪水的细流滥觞于欧洲各国,它最终汇聚在哈尔茨山,汇聚在黑森林咆哮而出。
德国浪漫主义图片 卡斯帕·弗里德里希所绘的《雾海上的旅人》局部图片 © 维基百科 德国浪漫主义图片
 
问:看来浪漫主义运动是欧洲精神中的诸种力量融合的产物。

答:从历史上,看这个判断是准确的。伯林说它产生于1760年到1830年之间,首先是德国,然后扩展开去。但他这个话只讲了一半,因为在浪漫主义扩展至全欧洲之前,它的胚芽早已萌孽于丰饶的欧洲文化的沃土之中。那么,浪漫主义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呢?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立刻就面临着给浪漫主义定性的问题。说它是一场运动,这是指它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但人们随后会问,它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吗?它是一种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新感受方式吗?从宏观角度看,它是一种新世界观吗?从微观角度看,它是一种艺术创作方式吗?如果我们阅读那些被确凿无疑地归入浪漫主义家族的艺术作品,我们迎头撞上的是拜伦、雪莱、华斯华兹、科勒律治的诗歌,是西风劲吹,夜莺婉啭,水仙绽放,英雄现身的诗境,是夏多布里昂笔下幽暗的美洲森林中的阿达拉,是雨果笔下挣扎于惊涛骇浪之中的海上劳工,是斯达尔夫人笔下在金色沙滩上婆娑起舞的柯丽娜,是诺瓦利斯歌吟的月夜下的兰玲花。若我们聆听,则舒曼的《童年情景》、舒伯特的《小夜曲》、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立刻把我们带入一个梦幻的世界。这些艺术珍品的创造者是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甚至当伯林说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是“浪漫主义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先驱,伟大的鼓吹者和预言家”时,他又承认“卢梭被称为浪漫主义之父是很正确的称谓。”可研究浪漫主义的大学者一致认可浪漫主义是对启蒙运动的反动。

问:从你的叙述来看,定义浪漫主义的性质确实很难。

答:难,可并不意味着做不到,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迈克尔·费伯在他的《浪漫主义》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他认为:“如果我们借用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关于家族相似性的观点,对于定义本身采取不太严格的定义,我们就能更有建设性的接近这个问题。”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名著《哲学研究》中指出:“我们有一种倾向,在我们通常置于一普遍词项下的事物那里寻找它们的共同点,我们倾向认为,例如所有游戏都必定有某种共同的东西,而我们就是依据这种共同的性质把普遍词项游戏’应用于各式各样的游戏。然而,各种游戏形成一个家族,其成员有着家族相似,’他们之中有些有一样的鼻子,另一些有一样的眉毛,还有一些有一样的步态,这些相似之处重叠交叉。”维特根斯坦的睿见确实能帮助我们梳理出浪漫主义这个词项下的共性,尽管这个词被用于诗歌、小说、绘画、音乐等不同的领域 。研究近代文学批评的大师雷纳·韦勒克举出浪漫主义的家族相似特征是崇尚自然,注重感性,热爱象征,迷信神秘,这是韦勒克从大量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中提取的基本要素。

问:但它过于精炼了。

答:是的,费伯将之稍微扩展,他的定义是:“浪漫主义是一场欧洲文化运动,或是一组相似运动的集合体。它在象征性和内在化的浪漫情境中发现了一种探索自我,自我与他人,及自我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工具,认为想像作为一种能力比理性更为高级,且更具包容性,浪漫主义主张在自然界中寻求慰藉或与之建立和谐的关系,认为上帝或神明内在于自然或灵魂之中,否定了宗教的超自然性,并用隐喻和情感取代了神学教义,它将诗歌和一切艺术视为人类至高无上的创造,反对新古典主义美学的陈规,反对贵族和资产阶级的社会及政治规范,更强调个人内心和情感的价值。”这个定义虽然稍显啰嗦,可也实在是勉为其难了。如果我们不求面面俱到,黑格尔的定义倒是切中要害:“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以及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黑格尔的这个判定极其概括,因为他揭示了影响整个欧洲精神文化的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的内在动力,那就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个体化,内在化。这个趋势预示着个体的解放和自由。正是因为这个思潮出自个体的内心又回到个体的内心,所以每一个与之相关的参与者往往会以自己的内心感受来定义浪漫主义,从而更让人眼花缭乱 。比如施莱格尔对浪漫主义的研究从歌德入手,他做《论歌德》,称赞歌德是“真实和纯美之曙光”歌德却认为浪漫主义是一种疾病,是狂野诗人和天主教反动派虚弱的,不健康的战斗口号,而古典主义则是强健的,鲜活的,愉快的,合理的。身为浪漫主义一员大将的海涅完全不认为浪漫主义是什么革命,“而它不是别的,就是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复活,这种文艺表现在中世纪的短歌,绘画和建筑物里,表现在艺术和生活中,这种文艺来自基督教,它是一朵从基督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

问:看来是身为浪漫派一员的人对何谓浪漫派也是各执一词。

答:是的,歌德说浪漫派是疾病,尼采却说浪漫主义是药方,用来治疗疾病。让·保尔说浪漫主义诗歌也完全可以称作基督教诗歌,马丽琳·巴特勒却称浪漫派诗人是叛逆者。她所论的对象是拜伦、雪莱等英国浪漫派诗人,她的判断当然有道理。所以尽管我们依照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原理来归纳浪漫主义的一般特征,但也不得不承认浪漫主义者自身对这个观念各有不同的解释,也正因为浪漫派本身的差异,洛夫乔伊才专门去讨论诸种浪漫主义的区别。他的视野包括德国、英国、法国将近百年的精神生活史,这里包含了许多变化。因此他主张:“这些浪漫主义中的每一种都应该通过对其基本原理更全面更敏锐的分析,分解其为基本元素,分解为它赖以建构的若干观念和审美感悟,只有其基本的思想元素或动机倾向被清楚的加以区分或详尽列举之后,我们才能够判断其与已经适用于浪漫主义这一称谓的其他复合观念的相似程度,才可以明白更多的浪漫主义共有何种心照不宣的预设动机或明确主张。”伯林告诫我们:“研究浪漫主义唯一明智的方法就是耐心的历史方法,通过回顾十八世纪初期,逐一思考当时的情形,逐一思考哪些因素颠覆了18世纪,引起西方意识最伟大的变革。”洛夫乔伊和伯林提出的这种方法正是我们将要遵循的方法 。

Fungo Ads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代表本站支持其观点。若有文字、图片及视频等素材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欧洲思想文化长廊:德国浪漫主义之二: 浪漫主义的特征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