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华南地区近期爆发“屈公病”(又称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疫情,自7月8日发现首例境外输入个案至今,已累积确诊超过7000例。据广东省疾控局週日(8月3日)发布的统计,过去一週以来,广东新增2892例病例,其中2770例集中于佛山,未通报重症及死亡个案。
广东省传染病防控首席专家康敏指出,广东省疫情初步已获得控制,新增病例数有减少趋势,但国际上的屈公病疫情持续高发,呼吁民众透过清理积水避免蚊虫孳生、消灭成蚊、预防遭叮咬感染。
此次屈公病疫情重灾区的佛山政府也发布“后遗症告知书”,内容指屈公病是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无特效药可治,感染后可能出现39度以上的持续高烧、剧烈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发展成慢性病痛或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
美国上调旅游警示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上週五(1日)将前往中国旅游的旅游警示上调为二级,建议计划前往中国的旅客加强预防屈公病的措施,并建议欲前往疫区的民众接种疫苗。
除了中国外,美国自6月以来也已经对包括玻利维亚、肯尼亚和马达加斯加在内的7个国家发布了第二级旅游健康公告,建议赴当地的旅客采取加强预防措施。美国国内的病例多为境外感染,自2019年以来,尚未通报本土感染案例。
屈公病是什么?
屈公病是一种经由病媒蚊叮咬而传播的传染病,不会经由人传人,且较少出现死亡个案。
发病初期症状与登革热及兹卡病毒类似,包含发烧、呕吐、疲倦、肌肉疼痛等,另外也有七成的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或关节炎症状,症状可能持续3至7天,多数患者可在7至10天内可康复,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关节痛,甚至可能因疼痛无法行动,并可能持续长达数月。
屈公病目前尚无药物可治疗,因此避免蚊虫叮咬是预防感染的最佳方法。
世卫专家示警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在上个月22日发出警告,指当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屈公病病毒传播情况,与印度洋地区相关的新疫情已蔓延至欧洲和其他大洲,提醒各国做好因应准备,避免防止2004年至2005年的疫情重演。
世卫医疗官员阿尔瓦雷兹(Diana Rojas Alvarez)在记者会上指出,当年屈公病疫情从印度洋小岛蔓延至全球,影响将近50万人。
阿尔瓦雷兹说:“就像20年前一样,病毒现在进一步蔓延到马达加斯加、索马里和肯尼亚等地,东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等国也出现了疫情。”
根据太平洋共同体(SPC)早前发布的报告,自今年年初以来,法国海外属地留尼旺岛已确认有5万4410起屈公病病例,其中578人住院、28人死亡。
近期在法国和意大利也出现了病例,且患者并无前往疫区的旅游史。由于欧洲地区的医生对这类热带疾病的经验有限,因此诊断速度可能较慢。
根据欧洲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ECDC)的资料,自今年初以来,欧洲至少有16个国家共记录了约24万例屈公病感染病例,以及90例与屈公病相关的死亡案例。
阿尔瓦雷斯说,世卫组织免疫策略谘询专家小组(SAGE)将在未来几週内召开会议,提供疫苗的使用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