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发表了一篇 Amberly Mcateer 的文章。她在环球邮报工作了12年,是一名编辑,也担任该报社的社交媒体经理,亦曾在本地报刊上撰写过一些文章。以下是她的自述。
孩子的成长,需要肯定与鼓励的滋养。恰当的赞扬如同阳光,能唤醒他们内心的自信、勇气与热情;但随意的夸奖,却可能成为束缚成长的枷锁。真正的赞扬,不是简单的 “干得好”(good job),而是看见孩子的努力,欣赏他们的独特,引导他们从过程中获得力量。
我五岁的女儿在幼儿园学期结束的期末作品要求是制作一个有助于地球的模型,当她带回这个作业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
她设计了一台理论上能从海洋中清理垃圾并转化为鱼食的机器。这个模型本身就是“一堆垃圾”,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堆用胶水粘在一起的可回收物,粘合效果参差不齐。
我告诉她,我从未见过如此令人惊叹的东西,并反复称赞她非常聪明、非常有创意。她是个有远见者(visionary),这正是这个世界所需要的。我兴奋地喊道:“干得好,宝贝!”并立即将她的作品放在壁炉架上,至今仍摆在那里。
我还在欣赏这堆美丽的垃圾时,一位也是妈妈的朋友发给我一个关于有效赏识教育的短视频。视频中,育儿教练扎瓦莱塔博士(Dr. Chelsey Hauge-Zavaleta)指出,对孩子说“干得好(good job)的赞扬是无效的,因为孩子们本没有干活,只是做了一个作业,而且表扬不够明确、不够具体”。
我突然感到一阵愧疚。我到底对孩子们说过多少次“干得好”?
几天后,一期热门播客《如何当好父母》的主持人鲁曼兰(Jen Lumanlan)表示,赞赏是一种“微妙的机制”,用来塑造和控制我们的孩子。她说:“我的担忧在于,当表扬成为孩子内化父母监视他们的方式时,这意味着他们知道父母时时在看着他们,所以他们会以某种讨好的行为方式来获得我们的认可。”
听后,不禁让人开始思考,这难道不是一件坏事吗?我希望我的孩子们知道他们的行为很重要,而且我确实一直在关注他们。难道这不是育儿的意义所在:在温柔地引导孩子们走向独立的同时,让他们知道我们一直在关注他们?
在学年期末这样的时刻,当期末作品和成绩单蜂拥而至时,赏识教育似乎尤为恰当。孩子们难道不应该知道父母看到并重视他们的努力,并且父母为此感到自豪吗?赏识教育也可能产生持久的积极影响。我并不记得童年时每一次“干得好”的表扬,但我记得第一次爬上户外单手攀爬架的那天,我父亲对我说:”你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做好任何事情。我看出来了,你能够做好一切。”
蒙特利尔儿童心理学家莱昂(Stephanie Leon)表示,赏识教育绝对有正向作用。
她说:“这是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强外部强化。这也是父母与孩子分享价值观的方式。当父母用表扬来影响他们的行为时,父母希望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这绝非坏事。”
但莱昂指出,父母可以通过让赞赏具体化、真诚化并聚焦于努力的过程而非结果,来提升赞赏的力度。
关于积极反馈的争论已持续数十年。教育批评家科恩(Alfie Kohn)在1993年出版的《奖励与惩罚》一书中指出,赞赏与其他奖励一样,可能具有控制性。而在2006年的著作《心态:新成功心理学》中,心理学家德威克(Carol Dweck)指出,那些因努力而非天赋而受到赞赏的孩子更倾向于接受挑战。根据这一理论,关注孩子的耐心和有趣的色彩选择,比宣称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家更能促进成长。
卡塔福德(Katie Cataford)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同时也担任多伦多大学 Vincent Massey 学院的校园生活与社区总监。她坦言自己在寻找平衡点时面临挑战。
她说:”说‘干得好!’很容易,我也经常这么做。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聚焦更深层的内在动机才更有意义。……注意到别人这一点这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这就是为什么她让自己的孩子每天晚上对着镜子重复口号:“我坚强,我勇敢,我能克服困难”,这样他们就能在日常挑战中识别出这些品质,并为自己感到自豪,而不是寻求外界的认可。
在当今数字化的育儿时代,似乎每件事都有正确和错误的做法,有时网红专家们为了博取流量和点赞量,过度分析小细节,把问题复杂化。比如,一个孩子日常吃蔬菜,网红专家们会质疑这份蔬菜是有机的吗?是本地采购的吗?
与此同时,如果有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来向孩子表达我们的欣赏,同时鼓励他们找到自我价值感,父母是很愿意尝试的。
与许多育儿难题一样,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如何正确的赞扬孩子没有最好的答案。
我后来这样赞扬了我的孩子:“了不起的可回收发明,我可爱的小发明家!”
这样并不会让孩子们长大后成为讨好型的完美主义者。
我们的孩子应该知道我们非常欣赏他们,当然有各种表达方式。如果他们内心深处相信父母真心赞赏他们,那么父母就算是做好了自己的工作了,值得赞扬自己一句“干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