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牛津PPE和华二代的海阔天空

2021-03-07 |作者: | 来源:四海一家COS

2021年伊始,加拿大著名媒体人丁果先生在元旦贺词 “2021年八个谦卑的展望”中说:

“我的第五个谦卑展望是,为了让更多的第二代、第三代华人进入参政议政、贡献加拿大的发展进程,我们的家长们能够改变传统思维,尊重孩子们选择他们想要的历史学、政治学、哲学、传播学、社会学、艺术文学等人文学科的大学专业,让华裔的孩子不但有数理化、医学法学、商贸科技的精英,也有可以影响加拿大社会、影响华人社区的人文学科精英,全方位进入建设加拿大的重要领域,包括进入加拿大政治家行列”。、

一月12号牛津发榜, 录取的三个大温地区的学生,一个读法律, 两个读PPE,两个PPE学生都是从本地最好的私校毕业的, 一个是St.George‘s 男校; 另一个是Crafton House, 女校。

去年大温也有三位去牛津, 就是我上文中提到的西温Collingwood毕业的Lily,去读PPE。另外两位, 一位读数学, 还有一位读哲学心理学。

丁果先生的展望正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实现。作为一个北美大学里的人文学教授,我真的从心里往外为华二代们感到骄傲!

1 牛津 PPE

我第一次听说牛津PPE, 是二十多年前,一位从耶鲁东亚研究专业毕业的美国朋友拿了罗德奖学金 Rhodes Scholarship,去牛津读PPE。这位朋友是英语中所谓的golden boy, 父母都曾是哈佛教授, 一个哥哥也是。他毕业后,去中国呆了两年,又回到美国上哈佛法学院,现在已是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中国法专家和中国法研究中心的主任。

当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从乔治城大学本科毕业,上耶鲁法学院之前也是拿着罗德奖学金,去牛津读了PPE。他们这种罗德学者属于硕士一级,只需读一两年。

所以在我眼里, 牛津PPE,几乎是可望不可即的金苹果,离我身边的华人和他们的孩子很远。

 

 

的确, 牛津PPE,即Philosophy,Politics and Economics哲学政治学经济学, 被誉为“人文学科塔尖的皇冠”,是牛津最顶级的专业之一。

这个课程设置的理念是 “必须透过几个互补的学术方向和分析框架去认识社会现象。首先,哲学的研习十分重要,因为它赋予了学生各种元数据,例如理智与逻辑,并能促进道德上的反思。同时,政治学的学习也是必要的,因为它使学生认识管治社会的惯例和帮助解决共同行动的各种问题。最后,学习经济学在现代世界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政治决策关乎经济事务,而政府的决策也往往受各种经济活动的影响” (维基百科)。

跟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一样,牛津PPE是未来政治家外交官这些社会领袖的养成之所。自1920年设立以来,牛津PPE培养了一大批知名的毕业生,除了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还有英联邦诸国如澳大利亚和巴基斯坦的多位首相和政治家, 当然还有最近争议很多的昂山素季。

牛津大学目前共有超过600名本科生就读此课程,每年录取约200人。

而温哥华的华二代两年之间有三个去读牛津PPE,这不能不说是华人社区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

 

我有幸通过我的儿子Owen了解一点这些孩子的情况,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由此生出的感想。

 

2 Peer & Passion

前文说过 (藤校,牛津PPE, 和海外华人教育), Owen一直在公校读书, 但跟今年去读牛津PPE的两位私校学生同属高中辩论圈子,所以也对他们有所了解。据他说,那两个孩子都很活跃,几乎参加每个辩论比赛,从UBC春秋两季到地方和全国比赛,甚至还去过美国和英国参加tournament 。我曾两次开车送儿子参加辩论赛,其间留下来作为家长裁判。目睹过Crafton House 那些女生如何自信,善辩, 尤其对公共事务的话题,比如是否应该设置少数族裔特别法庭,怎样保护网络个人隐私等,她们那种舍我其谁的投入让我肃然起敬。

那位男生还是加拿大高中模拟联合国CAHSMUN的Chief of Staff。这是温哥华本地组织模拟联合国的学生组织。“模拟联合国是青年学生们扮演不同国家或其它政治实体的外交代表,参与围绕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召开的会议。代表们遵循议事规则,在会议主席团的主持下,通过演讲来阐述观点,为了“国家利益”辩论、磋商、游说”。我注意到这个组织秘书处的成员压倒多数是亚裔学生,这也是我没有想到的。

 

可以看到,孩子们实际上在高中阶段就已经通过辩论赛和模拟联合国这类课外活动开始了牛津PPE的准备, 不只是在语言表达,逻辑思维, 知识储备上, 更在组织能力,公民意识和领导才能上,为他们自己未来所要扮演的角色学习思考和实践。

 

这些孩子之间的互相影响也是令人感动的。在过去的四年,因为共同的爱好和学习上的互相支持,Owen与他学校里的七八个朋友成了最好的buddy。他们是知识竞赛的队友, 各级辩论赛的搭档, 还一起参加模拟联合国, 在校学生会的竞选中互相支持。记得两年前他们开始考虑大学报考,在暑假快结束的一天,请其中一位的姐姐来给他们介绍经验。那个在哈佛读本科现在史丹福读研究生的女孩子讲完后,大家一起在院子里开party庆祝。

Owen认识Lily也是一个美丽的故事。Owen 小时候一直想做历史学教授。到了十年级,跟我们说他志向改变了,以后的理想是做一个大法官。所以本科就要去英国读法律。我们在网上能查到的加拿大学生申请牛津大学的信息很少,我有点担心我们准备不够。去年春天疫情开始之前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认识了Lily的妈妈。热心的她很快安排了已经接到牛津录取的Lily和Owen见面。

 

在午餐桌上, 我观察到Lily是一个头脑清楚,有自己看法的孩子。她不是我见过的辩论队里的那种女孩子,咄咄逼人锋芒外露。但是很明显她很自信,能大方 清楚地说出自己观点。出身于读书世家,妈妈从小就鼓励她们读书。因为读书多,在与成人讲话时也就很自然自信。Lily一直对历史感兴趣,又连续九年拉琴为UNICEF公益捐款,报考牛津PPE是觉得这个专业涉及面广,可以满足她渴求知识了解世界的愿望。基本上整个申请都是Lily自己准备。PPE要求的标准化考试 TSA (Thinking Skills Assessment), 她的critical thinking 高达92.2分, 是最好的百分之一。

 

Lily 给Owen详细地介绍她去牛津面试的情况,她自己说她对面试并不满意,有时差,还有面试官的口音也听不太懂,有一道题她还要求面试官重复。所以她对自己被录取有点意外。但我作为老师的直觉是Lily那种酷酷的自信和镇静,以及长期的积累和平时的训练,让面试者能透过表面看到她的素质和潜力。

那天 Lily临走, 我借给她三本书,因为有一种终于在年轻一代中找到对话者的感觉。

Lily给Owen的帮助和影响很大, 虽然Owen报考的是法律,标考和面试都不相同。但据我的观察,Lily带给Owen更多的还是一种灵感和鼓励(aspiration)。通过Lily, 他知道有人跟他一样有想法有抱负,想要到更大的世界去看看。他们可以一起去探索和触摸那个比他们大的世界, 并让自己的未来和那个世界有直接的关联。

3 华二代的天空

在这些孩子身上, 我看到作为后浪的华二代,注定要比我们走的更远。作为父母,华二代让我们再一次反省我们把他们带到新大陆的理由。

去年因为一封“我们和非裔站在一起”的公开信引起华人社区大辩论的耶鲁女生黄艾琳,她的母亲是我的中学同学。当年, 我和这位同学曾走得很近,因为都喜欢读书,作文也经常是范文。她父亲跟我父亲还是同一所大学中文系的老师。但是她高考时选择了理科。因为那时的信念, “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更因为经过一场父辈们曾受难的运动,学文科意味着风险。三十年后我们在同学群中再次相遇。在美国做工程师的她说其实她一直不喜欢她读的专业。到了美国,她在工作之余还创业, 做推销做得很投入,因为喜欢与人打交道。

我们这代人生长的社会环境,和由此环境产生的假设assumption似乎也影响很多人对孩子的教育。黄艾琳最初上的是以STEM著名的高中。但这不能阻止她的写作天分的表现。2015年获得“国家学生诗人奖”后, 艾琳去耶鲁读英文系, 然后成了华二代挑战父母一代的声音。父母那一代移民对谋生的焦虑和自我牺牲在她们眼中并不理智,也不值得学习。相反, 一旦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才能,她们会义无反顾去追求自己的天空。

 (上帝是水的颜色:华裔社区的代沟与沟通)

这样的孩子在华二代中越来越普遍。去年西温另一位去牛津读书的女生,也是九年级时去牛津的夏令营 camp 学习心理学,产生了兴趣,最后选择了读哲学心理学。她妈妈告诉我她的另一个女儿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学的是国际关系和历史, 当年也是在耶鲁的camp里发现了自己的兴趣。这正是父母应该做的,提供条件 帮助孩子们发现他们自己,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前些天跟我一位北大中文系的师姐语音, 发现她十年前在耶鲁读经济学的女儿已经回国。耶鲁毕业后她没去华尔街,而是追随自己的兴趣去哈佛东亚系继续学习,在《大西洋月刊》实习后,开始为外媒撰稿。现在她在北京是一个自由撰稿人,向世界介绍中国。妈妈说,这条路很难,但是找到属于她自己的一条路并勇敢地去走是女儿在美国最大的收获。

 

我在牛剑家长群里看到,中国大陆每年有近三百名考进牛津剑桥的学生,绝大多数仍然是学习理工机械。学习人文社科的不到10%。金融,IT和工程当然很重要,是我们通向未来的重要通道。但是人文艺术社科更应该被鼓励,因为由于各种历史和政治文化的原因,中国人包括海外华裔对人文社科的忽视和怀疑已经成为我们做合格的世界公民,建设强壮的社区的重大障碍。

正如哥伦比亚大学文学教授斯皮瓦克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所说, 在一个变动不居的全球化时代,要好好利用技术资源,并在多元化的社会做出理性正义的选择,就必须有受过良好人文训练的头脑。人文和社会科学是我们想象美好生活的必修之课。

 

也正因此,华二代在人文社科的发展,令人鼓舞;海外华人父母有理由为他们的孩子感到骄傲:他们的天空注定比我们的高远!

fungo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代表本站支持其观点。若有文字、图片及视频等素材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牛津PPE和华二代的海阔天空
分享:

相关推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