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海外学子"脆弱心灵"症三大表现 三对策

2020-09-04 |作者: | 来源:

三大不适,专家怎么看?

表现一 不擅交际致自闭 
2011年本科毕业后,万鹏(化名)到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伯特利大学留学,学习工管管理专业。2012年9月,他向学校请了两个月的长假,回国调整,他告诉好友的回国理由是:实在太无聊了。 
留学美国,万鹏成了典型的宅男,除了上课,就一个人待在租的公寓里。“他会经常上网打游戏或找我们聊天。有一次聊天,我问他美国几点了,他说凌晨四点,不想睡。”万鹏的好友宁说。万鹏喜欢踢足球,因此选择了明尼苏达州的学校,而留学生活过于封闭,他已经快两年没有碰过足球了。 

表现二  “莫须有”的小事生闷气 
很多留学生敏感多疑,有的甚至达到心理出现问题的程度。伦敦大学学院信息安全专业的王安(化名)反映,毕业后几位同学直接选择回国,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国外受不了了。 
“比如,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其他桌的英国学生会偶尔看过来然后说笑着什么,他们就会认为是在嘲笑自己,立马换个地方吃。再比如,有一个同学经常要求宿舍管理员换床单,管理员认为换得有点频,就拒绝了她的请求,她很气愤,认为管理员歧视她是中国的留学生,她感到受了屈辱。”王安说,“本来一个莫须有的事,无限放大,能骂个半天。” 
表现三 稍有不满就全盘否定 
17岁四川女孩晓宇(化名)高中毕业后被父母送到了美国,现就读于纽约州的一所全美排名前100位的大学。 

开学后,学校安排晓宇和一名美国黑人女学生住一间宿舍。由于双方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存在较大差异,黑人女同学经常带自己的同学来宿舍开派对,弄脏卫生间、客厅等。这些让晓宇无法忍受,每次和家人视频,她都会哭诉在这里遇到的委屈,甚至情绪出现了不稳定,想直接退学回国。最终经校方调换宿舍以及家人不断地安慰鼓励,晓宇渐渐纾解了心理的压抑,慢慢适应了在美国的留学生活。 
专家怎么看? 
从1991年的赴美留学生卢刚杀人事件,到2011年的赴日留学生汪佳晶的机场弑母事件,再到2012年赴加拿大留学生汤远熙的杀母碎尸案件等,无一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本文开篇罗列的3个案例,是采访过程中,笔者获知的留学生现存的心理情况,只是留学生群体心理反应的三个缩影。概括中国留学生的心理问题,可大体分为以下三种:首先是适应性问题。中西教育模式的转换,以及不同国度间社会文化的跨越,许多中国留学生在适应过程中感到压力大,甚至产生挫败感、隔膜感或迷失感。第二,情绪问题。一些中国留学生过着封闭的生活,容易出现孤独、抑郁、焦虑、社交恐惧等问题。第三是社会行为问题,出现留学生犯罪,严重者会自杀或伤人等。 
对此,笔者咨询了社会心理学家卢凤菊教授。“万鹏有典型的自我封闭心理,这种情况在留学生中比较常见。”卢教授说,至于情绪问题,表层原因可能是语言交流存在障碍,但深层原因则比较复杂,牵涉到性格、自卑心理、对新环境的抵触心理等。针对多疑敏感,卢教授说:“这并不奇怪。置身于新环境的留学生,具有强烈的被大家喜欢、接受和认可的归属需要,问题是有的人将这种正常的心理需要变成了沉重心理负担。”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国内留学出现小龄化,小留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处理事情的能力不够,遇到如晓宇一样的住宿等问题,更容易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本文发布于: 2013-1-24 15:18
Fungo Ads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海外学子"脆弱心灵"症三大表现 三对策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