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全是单车道惹的祸 ——灰岬路引爆温市争端

2020-08-31 |作者: | 来源:

高度地产周刊原创稿件,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在温哥华若提起大名鼎鼎的灰岬区,提起灰岬路(Point Grey Road)和基斯兰奴(the Kitsilano district),都会有如雷贯耳的感觉。灰岬路也被称作“黄金地带”,名流富豪扎堆儿,温哥华市长罗品信的宅子也在此处。但近年来这里被卷入是非不太平静,起因是因改建单车道而被封路,禁止机动车辆通行。像许多市政项目一样,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特别是当温哥华对外公布2020年建成“世界最环保城市”战略,而作为温哥华中枢地带的主要路径改造,却带来了毁誉参半的效果,不能不让人深思: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如何摆平市政发展、环保绿化和市民利益三者关系?就此本期《高度》深入探讨,或许灰岬路应该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某些答案。 

建单车道引发争议 
沿着温哥华西4街(West 4th Avenue)居住的市民,每天会在这里遇到上万辆机动车由此通过,附近的灰岬路(Point Grey Road)被视为“黄金路段”(golden mile),车道短缺伴随着交通安全问题同时出现。 
虽然受到上百民众反对和7个月争论,温哥华市议会终以7比2通过了在基斯兰奴(Kitsilano)灰岬路至约克街(York Ave.)设立单车道(bike lanes)计划,支持者包括伟景温哥华(Vision Vancouver)6个市议员和绿党市议员康艾琳(Adriane Carr)。市议员夏德昭(Heather Deal)表示,单车计划一旦建成,会受到公众欢迎,单车道和汽车道分开后,道路更安全。一向反对单车计划的温市无党派协会NPA两位市议员欧伟治(George Affleck)和鲍蕾莎(Elizabeth Ball),指责控制市议会的伟景温哥华不听取民意独断专行。 
当时历经五天,在217名登记市议会上的发言中,多数人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这个耗资巨大的项目,缺陷明显比收益多。市民博尔格(Markus von Berg)认为,市府计划缺乏周全性,单车道固然不错,但对机车、居民和商家则是灾难,尤其是百老汇街、麦当劳街、10街及4街的交通将不堪重负。 
这个耗资600万元的单车道计划通过后,封闭灰岬路介于麦当劳街(MacDonald Street)与艾尔玛街(Alma Street)间约一公里路段,辟为单车道及社区道路,把市中心煤港(Coal Harbour)经布辣桥(Burrard Bridge)至杰里科海滩(Jericho Beach)用单车道连接起来,全长28公里。  
由于封路约1万辆汽车需要改道行驶,致使百老汇街(Broadway)、麦当劳街、布辣街及4街深受影响,大批车流涌入一街(First Ave.)、二街与三街。 
  上述单车道计划自提出以来,引起社区正反两派极大争议,有人担心封路会导致大批车流涌入临近街道,有人预计豪宅房价进一步上升。卑诗大学(UBC)商学院教授索默维(Tsur Somerville)表示,此举会推升灰岬路住宅价格,少了过往汽车与噪音,让当地海景住宅更具吸引力。不过路段以南几个街口的住宅区,因改道车辆大量涌入,导致房价下跌。 
为实施灰岬路单车道工程,在包括布辣街(Burrard)和康沃尔街(Cornwall)等不少路口都有管制。 
争议小街故事不少 
灰岬路14幢豪宅位列大温房产的Top100,其中3085号是2016年卑诗省身价最高房子,为7580万元,属于Lululemon创始人威尔逊(Chip Wilsons)。 

温哥华市长罗品信(Gregor Robertson)曾住这里,为不发生利益冲突,市议会单车道投票时回避。该房是罗品信与前妻Amy2013年以157.5万元买进,据传挂牌售180万元,可赚约20万元。罗品信2014年年中与Amy分居,后独居温市中心公寓。有人称罗品信这套房周遭有单车道是个卖点,但有地产经纪称该屋特点是“梦幻海景”,地点隐密,可观海景。 
为在灰岬路开辟单车道,六米宽人行道和大马路绿茵地带成了建筑工地,以往茂盛的园林植物被除,那些是从废弃地表逐渐培育出来的。眼下被毁掉的还不止这些,还包括那些已经长到超过40英尺高的健康成熟的大树。 

灰岬路被称为沿着基斯兰奴社区海岸线的一座“海墙”(sea wall),当温市政府要把这里建成禁止机动车辆通行的街道,此处一些屋主是欢迎的,因为会增加物业比价,封街似乎是房价发疯增长的一个因素。但却令城市其他地区的居民沮丧,他们通常会在周日来此观景巡游。 

不久前温市政府还在寻求绿化基建战略,以2005年街道绿化工程“王冠街”(Crown Street)著名。恍如隔世,那时维护街道的是自然排水,并不需要造价昂贵的管道和隔离墩来给暴雨排洪。那时灰岬路是展示轻松绿化的自然场所,造价比现在小得多。活着的大树容易带来绿化效果,而不是粗暴地在马路右侧清除植物。有人感叹道,在灰岬路做对的事情的机会已过去,却留下一大堆问题。现在搞“一锅端街道”,考虑的都是轮子运转的功能,而非树木生存与保护。本应强化街道生态功能,而非降格而导致退化。还应使街道增加自然界植物,而不是挪走,正是这些植物吸收和消化掉雨水,过滤成静止的地下水,而不是糟糕地分解到英吉利海湾(English Bay)。 
明年市选或成焦点 
马上就要举行卑诗省选,三级政府架构下,街道建设当属于市政。所以灰岬路的争执,或影响到明年市选,冲击伟景温哥华选情。 
最近有人通过英文媒体表示,单车道议题让市民反感,把此列入市选议题之首,干扰了路人出行,影响到公共基建和市政,类似问题一再出现。城市设计和建造有些像上世纪60年代扩张高速公路机动车辆,带有现代破坏性和杀伤力。民众高兴地习惯了立体高架公路和立交桥,高速公路穿越社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温哥华未利用绿化市政的同样理由与手段,来阻止在市中心建设高速公路和立交桥。 
对灰岬路而言,市府至少应参考市民对单向行驶的建议,而把封街方案放一放,因为全封闭式做法充满争议和矛盾。有否轻松一点的方法?有人建议采取行人控制的十字路口和开支小的单车共享计划,也有人援引纽约时代广场(Times Square)的例子,该著名战略模式由纽约交通专员萨迪克-坎恩(Jannette Sadik-Khan)开启使用,他率先使用了油漆罐和一些可移动椅子,将时代广场封闭隔开。其做法证明可行,是一种低成本经验。但灰岬路相反,是极为过度的设计,把好生生的街道整顿得暗淡无光,机械教条地演绎所谓单车道功能,为没有必要的区隔付出高昂代价。其实也可以给单车道摆上黄色油漆罐,再安排几个单行线标志。若干年后证明不合适,再换些新标志,将单行线交通转向西4街。 
 “最绿化”要从长计议 
灰岬路眼下的乱景在提醒人们,温哥华确实需要采取更合作的手段和经济实惠的举措,使其成为绿化更好的舒心城市。温哥华成功举办2010冬奥会后,温市政府特别启动“2020最绿城市计划”(Greenest City 2020 Action Plan),预计在2020年之前,温哥华将碳排放量减低、废弃物减量及生态系统活化达到全球最高标准。如果温哥华要实现上述目标,需种植更多树木。 
世界上“最环保城市”必须要名副其实,顺应生态体系,而非与生态体系拧着;应该与大多数主要物种协调共存,而非对抗。绿化城市要寻找最轻便的可能方式,来获得生态和政治上的目的。这些目的被开放的市民所强化,其进程也被市民关注。灰岬路的规划未能契合这个标准,要成为最环保城市就意味着学习如何避免犯这种错误。 
有关人士就此指出,当下温市政府在灰岬路的做法并非解决之道,当温哥华要把“最绿化城市”(the Greenest City)纳入议事日程时,城市似乎无法有效地达致这个目标。当下的举措之于灰岬路,就是想象力失败的象征标志。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伴随着小心翼翼地扶持而出现的。很遗憾的是,温哥华眼下这种愚笨的做法,没有必要地破坏了城市文化生态系统,带来了也是没有必要的政治争执和资金方面的债务。 

其实对灰岬路来说,总有轻松一些的方法会更合适。然而却引发了对抗情绪,这是由于温哥华缺少了点儿什么所造成。可持续的真实方法,是接受增长中的整体解决方案,远胜于野蛮的单一方式,即“自我为是的高速公路式的方式”。 
现在对“最环保城市”的含义进行基本反思,这样做还为时不算太晚。还来得及确认绿化城市就是有效率城市,是一个最质朴的和最有可能寻找到解决之道的城市,是一个能够自我救赎的城市,是一个可以用柔道用语“用最小发力获得最大效率”来进行类比的城市,而不是在灰岬路用过度手段残忍地打脸。 
本文发布于: 2017-5-15 18:05

fungo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全是单车道惹的祸 ——灰岬路引爆温市争端
分享:

相关推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