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郑正华讲座:宋元明,古琴古今

2020-08-28 |作者: | 来源:

【乐尚她乡(微信ID:chicvancouver)风四海撰写】2019年6月23日下午,“3号路高度文化讲坛”第九次讲座于列治文3号路公社进行。本次讲座邀请古琴大师郑正华先生做题为《宋元明,古琴古今》的分享报告。

“3号路高度文化讲坛”由乐活传媒集团《高度》周刊、3号路公社、艺空联盟主办,辛上邪博士主持,温哥华力邦艺术港,老修道院啤酒协办。本地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受邀参加。《她乡》周刊对讲座做全程报道。

琴棋书画是古代士人生活必不可少的“标配”。然时间长河逶迤至今,这些曾经的必须已成为遥不可及的远望——尤其是琴,颇有孤绝之感。高山流水真成绝响?

三号路高度讲坛有幸请到古琴大师郑正华先生来讲坛分享,以源流之分析、古籍文物之解读、现场演奏之展示,为众解惑。

作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古琴在中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与中国的儒释道皆有不解之缘。现存最早的古琴制于公元前五百年前,存于日本奈良博物馆。在不同的朝代,古琴的形制特点不同,如“唐圆宋扁”——唐代琴的共鸣腔厚,琴体更质朴厚重;宋代的则偏细巧。为了生动展现,郑先生特意将自己收藏的几张历史悠久的古琴带来会场。

琴在古代士人生活中,不仅是音乐需要,更是琴道、琴德的修养。抚琴,是为了面对自我。独处自省,抚琴养性。抚琴时还可长啸、高歌,散荡心意。郑先生在演示时,即兴而歌。由此,琴亦为养生之宝。

郑正华先生讲解《高山流水》的故事,并以宋代宫廷流出的官琴演示,介绍了空弦、散音等,令在场观众明了琴如何以音乐形象表达情感。用元代琴圣朱致远所制之琴抚《忆古人》,怀念恩施张子谦。同时对比了丝弦、钢弦的区别特点。郑先生说,“古琴是有生命的,没有人气的侵染,琴放久了琴气就枯竭了。琴是生命体,与人合成一体,越弹越好。”因此,郑先生收藏琴却不束之高阁,真正实现物尽其用。郑先生展示了明代古琴海表龙音,弹奏了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曲子《酒狂》。

多年与琴的相濡以沫,郑正华先生在抚琴时体现出琴人合一的境界。这不仅是由于郑先生对琴的音乐特性了如指掌,更在于郑先生德的修养。当郑先生讲述当年如何与恶势力抗争保护古琴、宁可玉石俱焚也不会放弃文物时,听者无不动容。过眼、过手的琴不计其数,自己也会制琴,可是郑正华先生从不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不去炒作、抬价,而是希望大众都有机缘接触、了解、爱上琴艺,能通过琴来陶冶性情,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郑正华先生也带来亲手以加拿大红松木所制的琴,并奏了《阳关三叠》。古琴独奏之外,郑先生邀请弟子何叶女士琴箫合奏《平沙落雁》。何叶女士抚琴,郑正华先生吹箫。

讲座中途,郑先生邀请现场观众李虎群先生抚曲《普庵咒》。李虎群习琴多年,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UBC访问学者,深谙古琴,创立了北大琴社。

讲座尾声,郑正华先生介绍了如何选琴,谈到习琴如参禅,归在坚持、是日常的功课,倡议大家应该在“精神上善待自己、精神上营养自己、给自己富足的灵魂生活”。讲座在郑先生的一曲洞箫声中结束。余音绕梁,荡气回肠。

关于郑正华先生

郑正华先生自1960年加入上海民族乐团后,一直从事民乐的演奏、创作、教课、普及工作。1982年因探亲来到温哥华后,受UBC大学邀请留居加拿大,成为UBC大学的中国民族音乐客座教师。1983年,郑先生在加拿大用本地木料制作出第一张古琴,被加拿大博物馆收藏。郑先生还长期在台湾教授、演出民乐,录制CD,担任乐团指挥等等。2008年起,担任台湾亚洲古琴研究所所长。

关于3号路公社

3号路公社由大温本地一些投资者发起,旨在建立一种以文化精神纽带,以创业投资孵化器为内核的高端平台。公社的建立是借助已经在本地立足并取得成功的华人社群,促动华社团结、加强凝聚力,帮助和引导更多的新移民、移民二代、年轻人成功融入并建设加拿大,将加拿大作为真正的家园、为中加友谊增加光彩。

公社初建时期的运营项目包括大健康创投基金会、3号路吧-啤酒俱乐部、各地啤酒厂以及艺术文化传播等。

关于3号路高度文化讲坛

乐活网与3号路公社联合,成立“3号路高度文化讲坛”,邀请思想卓越的学者作为主讲嘉宾,分享学术、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优秀话题,提供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有宽度的内容。

讲坛的目的是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加强文化凝聚力,推动移民融入加本地社会生活,促进本地社区建设。

fungo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郑正华讲座:宋元明,古琴古今
分享:

相关推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