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乐活网(lahoo.ca)郭星撰写】打开温哥华中文媒体看到各种买房指南,总把买房目的分成自住和投资两种。
不知道小编吃饭时有没有区分哪一口的目的是吃饱,哪一口的目的是愉悦;上班的时候哪一分钟目的是为了事业,哪一分钟目的是为了养家糊口;和女朋友逛街的时候,迈哪一步目的是为了爱情,迈哪一步目的是为了约……
好吧,我承认我写到关键时刻,精神小小的分裂了。就像很多人买房时的精神分裂!
所有在温哥华买房的人都有给自己贴标签的心路历程,比如我是投资型的,我是投资加改善型的,我是自住兼投资型的,我是自住转投资型的。但很少人说我就是纯自住型的!
为啥?
因为当下,纯自住型的人是不会在温哥华买房的!
单纯的需求只要得到满足就行,比如单身需要1卧室滚床单就够了,二人世界需要2卧室可以生气时分居,三口之家需要3卧室是因为要给老人留1间带孩子。孩子更多还养狗的才需要住独立屋。
纯自住型对满足需求的房子是租是买并不介意。这类买家会考虑以最低的成本满足需求,而不让自己陷入财务难题导致生活质量实质性下降。在温哥华房价高企的当下,他们会考虑以较低的住房成本满足居住需求,把剩余资金投入到灵活的投资组合中获得收益,而不是跟从欲望的指引,把财务杠杆放大到极限去购买房屋坐等升值。
而欲望如想得到满足,就必须在填满——膨胀——填满——膨胀的循环中不断上升。直到触碰到负担能力的天花板,如果这时候在有羡慕、嫉妒煽风点火,奋不顾身的投入房地产市场,用尽每一分钱满足最大的购买欲望几乎是必然结果。最可怕的情况是,欲望在羡慕嫉妒的催化下产生了“恨”,这时人就会接近疯狂,完全无视风险,只想谋取最大利益。
但人性就是如此诡异,一方面理性能轻而易举的分析出风险概率,一方面却能通过精神分裂的方式修正理性,最终得出“我自住,我刚需”的神奇结论!
夜深人静吹着冷风想一想,在温哥华还有人单纯为了自住而买房吗?看看疯狂的楼花市场,价格比去年大涨近4成,谁会相信这些人都是为了自住?即便温哥华市中心1居室租金均价已经突破2000加元,但租金回报率依然不足4%。从财务回报的角度讲,任何在现在买房的人都是非理性的,除非房价继续在未来保持每年2成以上的上升幅度。
需求有限欲望无限,当欲望取代需求时。任何一种房子都无法满足欲望的膨胀。有限的财务能力遭遇无限的欲望时会通过自我催眠控制。但内心深处依然有买房等升值的躁动。
所以,温哥华的房市已经变成了股市。没有人在买股票时会考虑自用。
列治文1号路政府评估价为240万的独立屋整租价格仅为每月2800元。买一栋独立屋的钱可以租71年的独立屋,如果算上每年的地税和维修保养,租100年也足够了。
看看MSL就会发现,温哥华的房子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独立的,以字母R开头的股票代码。大盘指数由每一次的成交价格组成。
所有房屋买家都是股票持有者,这其中的区别是长线、中线、短线,但除了政府是大股东拥有投票权,其他人都是跟着庄家的节奏起舞。
精神分裂的意义在于自我催眠,投资的你总被自住的你反复劝说着:“买吧,别看房价这么高,未来还要升值的!”然后投资的你会自言自语:“买不买?买了大不了自己住,不升值我也不会卖!”
而媒体和房地产从业人员要做的就是不断强化这种暗示,帮助买家自我催眠。所以你会看到温哥华房地产市场的买家是按照自己财务能力的极限去预算买房资金,这种购买方式与利用全部杠杆投资A股的历史不谋而合。
如果有专业投资人从A股转战温哥华楼市,他一定觉得在温哥华如鱼得水,只要把握住BC省政府的脉搏,其实投资并不很难。
但对于更多把自住和投资混搭在一起的业余选手,买房子更像是去河石赌场买大小,输赢都会有,但原因不知道。不过真正致命的是他们会在媒体和房地产从业人员的洗脑下自认是投资专家。
殊不知再好的运气也有用完的一天。把过往的盈利保住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
所有计划在温哥华买房的人请牢记巴菲特的投资原则:在别人精神分裂时保持人格完整,在别人人格完整时可以精神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