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中国气球闯美领空非首次 美驻加大使否认侦察大升级
美国驻加拿大大使科恩(David Cohen)表示,疑似中国高空侦察气球闯入美国领空非首次,而来自中国和俄罗斯尝试监控的活动常见。根据消息人士称,该气球一度在加拿大领空停留。
“环球新闻”(Global News)引述消息人士透露,该气球曾在加拿大领空停留一段时间,但加拿大当局尚未公开事发日期和气球在加拿大领空停留多久等细节。此外,加拿大飞行员上周四晚驾驶飞机到草原三省和安省上空时,被提醒留意“走失的气球”,事源疑似中国侦察气球也闯入美国领空。
科恩接受环球电视早晨节目The West Block主持人斯蒂芬森(Mercedes Stephenson)专访时表示,类似设备在美国上空漂浮的事件已不是第一次,以往曾发生,而事实上,中国和俄罗斯尝试侦察的活动已见惯不怪。他说,中方拥有低空卫星,不时到美国和加拿大全国拍摄。
类似气球以往是否曾闯入加拿大领空以及究竟发生多少同类事件等提问,联邦国防部一概拒绝回应。尽管一些观察家警告说,该疑似侦察气球可能拍到核弹设施,但科恩认为,这已不是新闻,那些核弹设施已一直很容易通过卫星观察,那些卫星一断围绕地球运转,并为美国拍摄。
外界以为是次气球事件反映中方任何形式的侦察行动重大升级,科恩直指这是错的,他们只是之前闻所未闻。他却认为,事件应被视作警号,那就是当局应对中国保持警惕,“中国不是一个好惹的国家,他属於潜在威胁,需要时刻留意。”
在最近几个月内,加拿大政府的对华言论更强硬。科恩指,美国乐见加方开始对华采取更强硬立场,加拿大显然已更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对加拿大乃至北美构成的威胁。
因应疑似中国高空侦察气球事件,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原定出访中国的行程已被推迟。中方则解释称,这是中国科研机构放出的气象研究飞艇,因天气原因偏离预定航线,中方将继续同美方保持沟通,妥善处理这次因不可抗力导致的意外情况。但科恩说,无论如何,民众不必过虑,该气球处于一个很高的高度,据他了解,没有美国公民或建筑物因此而有危险,那是远商于商业客机的飞行高度。
美前官员料两国重陷恶性循环 华学者信事件无关大局
拜登政府最终决定击落中方强调只是民用无人飞艇的“间谍气球”,事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尚待观望,在去年底趁二十国集团(G20)峰会间隙举行的“习拜会”后,即使华府视北京为战略竞争者的立场未变,同时加强在半导体等领域对中方的围堵,惟中美关系的紧张程度确有纾缓迹象,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原定的访华行程便是一例。然而,这场“气球风波”势令美国的对华鹰派再占上风,有前华府官员警告或令中美重返恶性循环,但也有内地学者认为事件对中美角力而言是无关大局。
布林肯的访华计划本已备受主导众议院的共和党人攻讦,到气球风波后,拜登政府面对更大的政治压力。此前表态或在4月偕同众院议长麦卡锡访台的众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麦考尔上周六形容事件是“令人尴尬的软弱展示”,声言要得到解答和向相关行政部门人员问责。可以预期,共和党人至少短期内仍会以此向拜登政府施压。
在奥巴马第二个总统任期担任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的拉塞尔(Daniel Russel)向《华尔街日报》表示,核大国开始击落别国的侦察飞行器有点令人忧虑,“尽管中方在易位而处下肯定会做相同的事”。他指视乎中方回应,“我们或会发现(中美)关系将会重返恶性循环”。
另一名奥巴马政府官员、白宫前亚洲事务资深主任麦艾文(Evan Medeiros)向《华尔街日报》说,事件再次显示中美关系是“中方想要否认的冷战式竞争”。他形容中美处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循环(action-reaction cycle),有时快,有时慢”,要确保不会跌落对抗之路,“需要(双方的)领导能力”。
然而,有内地学者不认为事件会有重要余波。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陈定定在Twitter分析指出,事件只是小题大做,大部分人很快就会忘记。
他认为中美关系自2018年贸易战开打后已呈下行轨迹,自此美国已视中国为重大威胁甚至敌人,不需要这枚气球去为美国民众带来紧迫感。他强调更重要的是中美之间的经济脱钩,但迄今中美贸易额有增无减。
陈定定指美国某些政客利用气球风波去推进其本土政治议程,而且颇为有效,然而“情绪虽然高涨,但不会持久”。他相信中美可能要等多10年才去到“真正斗争时机”。(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