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投资人的恒大集团,流动性危机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恒大俱乐部的退出看起来也是早晚的事,虽然到现在还没有官宣,但是至少外界有这样的预期,难道恒大最终也要步苏宁的后尘?
如果我们跨越体育和经济的角度去看这些事,就会发现,恒大、苏宁面临的问题,同样也是中国足球,确切说,是中国职业足球面临的问题。
恒大、苏宁出的问题,用两个字概括,就是“烧钱”,用四个字概括,就是“盲目烧钱”。自己的钱烧完了,就烧借来的钱,乘着行业顺周期的风势,不断地烧钱,借的钱烧完了,没关系,金融市场、机构甚至普通投资人都觉得你是“好人”、“牛人”,继续借钱给你烧,风越吹越大,钱越烧越旺,短期没有回报?没关系,只要”做大”就行,但是烧钱”做大”的背后,风险在成倍放大,不断累积,就好像几层木头垒起的空架子,体量很大,高度很高,但是稳定性很差。
一旦行业风向变了,顺风变成逆风,哪怕一些表面看似偶然的事件,就好像是用一根筷子轻轻戳了一下木头架子的最底层,瞬间让木头架子开始摇晃,大家都看到了,架子可能要塌,那么这个时候还有人敢借给你木头继续搭架子吗?还有人继续借钱给你烧吗?你不再是“好人”、“牛人”、已经变成“有问题的人”,这个时候,能指望有人给你雪中送炭吗?不釜底抽薪,就不错了!
许多企业家总在强调,我们要打造“百年老店”、“百年基业”,然而,“百年老店”、“百年基业”是靠盲目地、不考虑成本和回报的烧钱来打造的吗?所以说,恒大、苏宁出的问题,既是企业生死存亡的问题,更是企业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问题。
同样的问题,中国的职业足球是不是也存在呢?从1994年职业化改革这二十多年,哪一年,我们的职业俱乐部不是靠烧钱来维持生存,靠投资人的大规模输血来维持运营?从一开始的一年几千万到上亿,再到几亿、几十亿的规模,投入越来越大,烧钱越烧越多。烧钱烧了二十多年,再往后,五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难道还要继续这么烧下去吗?
作为中超有影响力的俱乐部,苏宁的退出、恒大的疑似要退出,不能说宣告职业足球烧钱模式的终结,但至少也是拉响了警报,说明了烧钱模式的不可持续,你还能指望未来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吗?恐怕更大的可能是道越走越窄,直到完全走不通,变成死胡同。
可能有人会认为,是一些特殊的偶发因素导致了中国职业足球出现现在这样严峻的局面,比如说疫情的冲击,比如说“房住不炒”、严控房企融资规模,让恒大、华夏幸福这样的高负债、大肆烧钱的企业风险暴露,间接冲击到相关投资人旗下的俱乐部,但是单单这些看似偶发的因素,就能引发俱乐部的动荡甚至生死,不正说明中国职业足球目前这种运营模式的脆弱吗?长期看是不可持续的吗?
说到这儿,有一个对比值得一提。苏宁集团出问题,结果上一年刚刚中超夺冠的江苏苏宁俱乐部就宣布终止运营;而意甲豪门国际米兰,苏宁同样是大股东和投资人,怎么就能存续下去呢?虽然也是勒紧裤腰带,卖掉卢卡库这样的大牌套现,但至少人家没有关门,还在正常参加意甲、欧冠。当然了,国米这样的豪门不是你大股东说关就关的,问题是前两年苏宁刚入主那会儿,可是没少投资,没少烧钱,那么现在大股东不给烧钱了,俱乐部靠什么活着呢?
再举两个欧洲足坛的例子,都说这几年像巴黎圣日耳曼和曼城这样的俱乐部烧钱最猛,背靠中东“油王”,简直不差钱,但是中东的石油资本是半道入主的这两家俱乐部,那么“油王”入主之前,这两家又是靠什么活着的?即使是“油王”入主之后,是不是就单纯靠投资人烧钱输血来维持生计呢?
如果这些还不能说明问题,那么还有一个例子,最近拜仁的前主席赫内斯说,因为新冠疫情观众不能进场,拜仁一年损失了几百万欧元,导致俱乐部的定期存款越来越少。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成,即使损失了几百万欧元,拜仁还存着一笔私房钱,还存成了死期,看来不是一笔小数目,钱从哪儿来的呢?难道是拜仁找了个有钱的爸爸送的?还是自力更生,精打细算,自己攒下的?
如果说人家欧洲职业足球都几十年、上百年历史了,跟中国职业足球不具可比性,那么咱们的近邻日本,搞职业化基本跟咱前后脚,那么人家现在又是一个什么情况?俱乐部也是靠投资人、靠背后的金主大把大把地烧钱吗?
也许又有人会说,中外国情不同,体制不同,中国的职业足球跟外国不具备可比性,但是中国职业足球现在面临的问题,夸张点说,已经火烧眉毛了,已经容不得用“国情不同”、“体制不同”当借口或托词了。退一步说,短时期内,我们能不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和体制的职业足球发展模式呢?
当然了,我们也要承认,改革已经在路上,最典型的就是俱乐部名称“中性化”,这个争论很大,在一些球迷甚至专业名嘴看来,相当于是引燃了一系列问题的导火索,或者说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除了这个之外,足协还有后手,包括了倡导俱乐部股权多元化,明确职业足球的公益属性,那么这些举措能不能解决中国职业足球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呢?由于篇幅关系,老徐改天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