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丁果:美华裔精英忠诚度被怀疑 北京加强吸纳北美人才

2021-03-18 |作者:丁果 | 来源:亚洲周刊

美国反华情绪传入最高学术界,十数名学者被起诉隐瞒参与中国“千人计划”。美国学术界担心“猎巫”会使人才出走。中国改被动为主动,更加积极吸收北美的高科技人才。

随著「美国优先”的民粹主义泛滥,加上疫情触发的经济不景气和失业狂潮,不但美国底层出现了反华和仇视亚裔的风潮,更在科研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麦卡锡主义”,这股“猎巫”暗流严重冲击美国最重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对美国的人才吸纳带来了重大打击,严重影响美国的学术创新自由,迫使华裔学者面临“走与留”的严峻选择。影响延伸到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研究生的接受,威胁美国的基础研究。从中期和长期的角度来说,人才走向、尤其是华裔精英的人才去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美中大国战略博弈的此消彼长和未来胜负。

钱学森现象再现?

众所周知,中共建制初期,国家科学和工业建设一穷二白,国防军备仍以小米加步枪为主。帮助中国脱离困境的,很大程度上仰赖从美国和欧洲等先进国家回流的各方人才,其中包括帮助中国建设导弹工业的钱学森教授。被美国军方誉为可以抵上五个师的钱学森,在要求回国之际遭遇美方的移民归化局无理逮捕关押十五天,保释后甚至剥夺研究权力,先后折腾了五年才得以归国。当时在周恩来的亲自主持下,中方开启了号召留美高科技人才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工作,先后回国的人才数以百计,其中包括在一九九九年获得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的邓稼先、屠守锷、钱学森、郭永怀、杨嘉墀、陈能宽、吴自良、任新民、朱光亚、王希季等人。当时留学生归国派中流传的就是数学大师华罗庚在归国船上发表的《告留美人员的公开信》,其中一句就是:“梁园虽好,却非久留之地。”

今天美国对华裔精英的“猎巫行动”并没有在拜登进入白宫后改变,其中典型的一例就是一月十四日遭遇逮捕的麻省理工大学(MIT)教授、国际传热学领军人物、美国工程院院士陈刚。美国总统拜登上台后,陈刚的刑事诉讼案件继续进行,尽管一月二十二日麻省理工大学校长拉斐尔.里夫发表公开信,澄清诉讼中引用的“来自中国的一千九百万美元”经费并非陈刚个人所得,而是麻省理工大学和中国南方科技大学进行的一项广为人知的合作之一部分。二十六日,该校长及一百六十名教职员工联合签署公开信声援陈刚,但司法部的诉讼照样进行不误。

抓捕与中国有关的学者

即使在疫情肆虐的二零二零年,美国一年内被起诉的华裔和非华裔学者就有十数名,其中包括九月被判刑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前雇员特拉伯.鲁克曼(Turab Lookman)、六月被起诉的哈佛大学前生化系主任利伯(Charles M. Lieber)、五月认罪的前埃默里大学教授李晓江(Xiao-Jiang Li)、三月认罪的前西弗吉尼亚大学教授詹姆斯.帕特里克.刘易斯(Dr. James Patrick Lewis)、二月被逮捕的田纳西大学华人科学家胡安明(Anming Hu),涵盖生化、航天、人工智能等各个领域,其中大部分人被指责隐瞒参与中国“千人计划”,没有报告在中国“非法所得”。

(左起)陈刚:国际传热学领军人物、美国工程院院士;李晓江:埃默里大学生物学教授;胡安明:田纳西大学华人科学家

 

其实,美国当局的审查范围远远超出“千人计划”的范畴。“中国人才计划追踪”数据库负责人艾米莉.韦恩斯坦直截了当告诉媒体:“我们必须从一个更广泛更高的角度来审查中国的人才招募行动,而不只是深入挖掘一个项目。因为中国政府围绕这些项目建立起来一套系统,使得一切人才项目都能为其所用。”

除了调查并起诉有涉及中国建设的精英人才,美国在招收中国留学生的问题上,也开始进行堵截。在二零二零年春夏之交,美国司法部开始审查具有军方或者国防科技背景的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斯坦福大学的唐娟是其中一个著名案例,并涉及到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美方在这之后,撤销了一千多名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的签证。

从拜登政府上台后强化与中国高科技脱轨、继续推动科技冷战的趋势来看,排斥中国留学人才、刁难在美华裔高端人才的情况还将持续。这让美国学界和科技界相当担心,忧虑美国创新发明的“人才优势”将受到“恐华”和“反华”的新麦卡锡主义彻底遏制,最终让美国在科技竞争中占据下风。美国教育委员会负责政府关系的主任斯普雷泽(Sarah Spreitzer)就表示,“我们担心这可能会传递出一个信息,即我们不再欢迎来自全球各地的优秀学生”。

在当时麦卡锡主义泛滥之时,爱因斯坦都被怀疑是共产党员,自身难保,而不敢为争取回国的中国留学生说话。当时爱国留学生遭遇的是逮捕、监禁、毒打、监视等待遇,不少人还因为美国移民当局以美中正在进行战争(朝鲜战争)为由,滞留到一九五五年之后才放行。

事实上,当时美国正处于战后如日中天的地位,尚且有如此多的中国留学生回流祖国,如今美国实力衰退,“新麦卡锡主义”与社会基层排华仇华互动,中国经济又在赶超美国,几个因素合力,营造出“华裔人才出走”的大氛围,这让美国学术界和科技界的领袖们忧心如焚,担心美国出现人才空缺的危机,影响美国科技界、工程界、基础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的“千人计划”显然是打击的重点。在特朗普发动对华科技战之后,美国司法部在二零一八年十一月发起了“中国倡议”(China Initiative)计划,联邦调查局等多个情报部门也参与其中,旨在铲除将敏感的技术交给中国的美籍研究学者,来反制中国“以美国为代价来增强其经济和军事实力”。而因“中国倡议”被卷入司法案件的华裔美国学者或者非华裔美国学者,大都与中国的“千人计划”有关。

中国新“千人计划”

在特朗普政府的突然打压下,中国政府一时间束手无策,甚至在公开场合下避免再提“千人计划”,以缓和与美国的冲突。但是,随着美国政党轮替后,拜登继续推动与中国的“高科技脱轨”,并明确将中国列为头号威胁,北京即刻改变了原来的“退让政策”,并在二零二一年新的“两会”确定“以科技自立自强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原则,开始展开全方位的人才网罗战略,并认为美国的新麦卡锡主义肆虐,打消了不少华裔科学家的犹疑不决,“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正是中国推动人才战略的重要契机。北京认为,当年中国一贫如洗,尚能吸收到钱学森这样的爱国者科学家,如今中国已成世界经济第二强,有能力给科学家和技术精英提供不亚于美国的优惠条件,而根据此消彼长的原则,从美国吸引人才回国,不但可以壮大中国的科技力量,同时也是削弱了美国的创新能力,可谓一石两鸟。

既然“科技战”已经开打,中国也不再遮掩,提出更公开直接的人才输入政策。之前的“千人计划”,要求的只是“兼职人才”,每年在中国工作三个月即可获得优惠的经济资助。新的一波“千人计划”,干脆要求包括华裔在内的科技领域尖端人才,必须放弃外国的工作,在中国居住一年至三年,全职参与中国的科技发展。这样既可以断了美国打压的口实,也有利于高端人才集中精力攻关出成绩。如此的条件,首当其冲就可以吸收到在美国遭遇新麦卡锡主义冲击的华裔人才,与其在美国提心吊胆,为维护工作夹起尾巴做人,不如回国放手一搏,或可开创职业生涯的崭新一页。

中国大学出奇谋争人才

中国这一波人才争夺战,甚至延烧到大城市的重点大学。举例而言,像南京财经大学这样的地方大学,对海外精英人才的网罗列出了如下条件:“八零后”出生,具有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博士学位,在海外科研单位工作三年以上,资助强度每年一百万至三百万人民币(约四十六万美元),获资助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者无工作,全职来华工作不少于三年。显然,其目标是指向在北美的华裔高科技和工程领域里的年轻精英。

除了高端人才,京津沪等中国国际都会也对吸引留学生回国,提出了诸如户口立即落地等新的优惠政策,把本来留在美国的中等技术人才也挖过来,这对美加两地的基础研究、实验室工作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要知道,在美加的理工科领域,外国研究生的三分之一是来自中国。

在经贸竞争中,资本的流向决定了竞争优势谁属,在高科技创新竞争中,人才的流向决定了谁胜谁负。由此可见,在所谓的“超级大国马拉松”的中美博弈中,美国的“抓间谍”演变成“猎巫”行动,无法确保吸引海外华裔人才和拒绝间谍之间的有效平衡,对美国吸引、发展和保留STEM(科学、科技、工程、数学)领域的人才带来了巨大的障碍,这种美国式的“文革”,正在重蹈改革开放前中国通过政治运动践踏人才的覆辙;相反,中国却以重金资助、来去自由等优惠条件礼遇高端人才,吸引留学生回国,在人才战上获得优势。▇

Fungo Ads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代表本站支持其观点。若有文字、图片及视频等素材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丁果:美华裔精英忠诚度被怀疑 北京加强吸纳北美人才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