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义走了,既然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毕竟,他已经90岁,接近生命的极限,什么时候走,都不算意外。
傅高义
对于傅高义本人来说,能从一个特拉华走出的无名青年,成长为哈佛大学著名教授、中国和日本专家,并在美、中、日三国民间拥有巨大影响力,应该算是人生圆满、没有遗憾。
不过,对于他身后的这个世界,尤其是对他最关心的中美关系来说,他的离世恐怕就不仅是遗憾,而且是无法弥补的损失了。
傅高义一生,只是短暂担任过美国政府情报官,对美国对华决策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是非常关键,但是他在美、中、日三国民间却广受瞩目。据说,他2019年出版新书《中国和日本》后,同时在中日两国引发热议,日本人觉得他偏向中国,中国人则觉得他偏向日本。这说明中日两国人,都特别在乎傅高义,在乎他怎么看待自己。
傅高义
对于中美民间文化交流,傅高义更是身体力行,极力推动。就小的说,他二十多年如一日,每周邀请哈佛社会学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到家里聚餐讨论,让中国学生受益无穷;就大的说,他撰写的《邓小平时代》,不仅让中国人得以从域外视角理解邓小平和当代中国,也为美国人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邓小平和当代中国的机会。
另外,据他的学生胡晓江回忆,一名中国高官拜访傅高义后,回国大力推动成立NGO组织,才使得中国NGO遍地开花,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没有傅高义居中穿梭,二十年来的中美民间文化交流,将会黯淡很多。
如果我们站的更远一点,将傅高义去世放在美国“中国通”群体中去看,会产生一种更苍凉的感觉。
在当代美国,最著名、影响力最大的“中国通”,非基辛格、布热津斯基和傅高义莫属。这三个哈佛出身的学者,利用自己的知识、情感和影响力,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推动美中关系走出冷战泥潭,实现了友好合作。
基辛格先后担任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他极力引导尼克松转变战略思维,放弃对共产党和中国的敌视,开启了美国对华合作之旅。如果没有基辛格,美中两国也会结束冷战,也会成为朋友,但是在时间上,恐怕要推迟几年,甚至十几年。
基辛格
布热津斯基是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他继承基辛格的“联华制苏”战略思想,建议卡特政府强化对华结盟、分化苏联阵营。正式在卡特和布热津斯基努力下,美国政府没有征得国会同意,就在1979年宣布与台湾断交,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次年1月,美中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布热津斯基
在某种程度上,基辛格、布热津斯基是美国转变对华政策的核心推手,傅高义则是促进美中两国相互理解的文化中介。没有他们,过去几十年的美中关系或许是另外一种图景。
可惜,一切即将成为过往。2017年5月,布热津斯基去世;2020年12月,傅高义去世。尚存的基辛格比傅高义还大7岁,今年已经97,只能颤颤巍巍地写点短篇文章,偶尔发声说几句话了。
这意味着,曾经为改变美国对华关系、推动美中文化交流立下汗马功劳的“中国通”们,将会彻底走入历史,成为我们怀念的对象。
放眼未来,还会有“中国通”像基、布和傅那样,积极向美国总统建言,改善两国关系吗?很难。
基、布和傅三人的横空出世,是特定时期、特定情感的一种产物。他们三个人都是犹太人,都经历过犹太人惨遭蹂躏的年代,也都多少耳闻过中国对犹太难民的接纳。他们积极推动美中和解或理解,固然是为了配合美国战略转型,但是内心对苏联的厌恶和对中国的亲近,也是不可或缺的助燃剂。
基辛格
反观新一代“中国通”,即使是犹太裔的“中国通”,既不会对俄罗斯怀有刻骨铭心的仇恨,也不会对中国接纳犹太难民拥有多少惦记。他们没有动力逆流而上,向美国政府提供改善对华关系的建言。
没办法,大潮涨来时一片空白,谁也阻挡不了世运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