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周刊原创稿件,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近日路过阿尔伯塔省,在卡尔加里不期然地逗留了两天。这是我头一次身处这个内陆省份,尽管世界著名旅游胜地班芙就在附近,却并没有去观赏出了名的自然景色,而是着意去看阿省原住民舞蹈,犹如一场历史、宗教与艺术相混杂的文化盛宴,在视觉上产生很大冲击力。
之前在久居的卑诗省,也曾经看过原住民舞蹈表演,但都是零碎的,点缀式的,是社会活动的一种辅助场面。而这次在卡尔加里,原住民舞蹈本身就是活动主体,从主持人、器乐伴奏者到舞者,一水的原住民。偌大的舞台及其附近,满眼的动物羽毛装饰多彩服装,更接近原汁原味的部落本真。
坦率地讲,阿省原住民连贯动作与其说是舞蹈,不如说是某种先古祭祀仪式,粗犷有余,细腻不足。舞风剽悍,气势夺人,既表现出顽强生存的彪壮,同时也展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短促用力的肢体摆动,就是抗争与敬畏的互动。在民族特色鲜明的原住民服饰摆动下,既有高难度酷炫舞姿,也有站在原地或缓慢移动表演的优雅与舒缓,争奇斗艳。
事实上原住民认知是把自己放在一个谦卑的位置上,与大千世界其他动物无异。万物有灵是他们的基本信念,这也是萨满教内核,了解到这一点非常重要,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这些都通过舞蹈动作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细致地观看他们的舞姿手势,不像印度舞、朝鲜舞那么精细,却也十分讲究,多为动物动作的仿效提炼,充满了萨满教原始味道。他们认为与所有生物在一片共同土地上繁衍生息,彼此尊重互助,而不是征服与利用。在原住民文化中,鹰、乌鸦、狐狸、水牛、河狸等动物都是神圣的,因为它们为部落带来食物、衣服、教育和生活上启迪,所以原住民舞蹈就是对万物生长的赞美与歌颂。例如太阳舞仪式,就是原住民表达对太阳和自然崇敬、对动物感恩一种方式,有点类似于祭祀。
萨满教是加拿大原住民信仰方式之一,传统原住民舞种包容了萨满教、图腾崇拜、守护神崇拜、太阳崇拜和星辰崇拜。跳舞时敲的大鼓,与中国大鼓极为相似,大约5、6位演奏者围坐在大鼓周围,按照严格节奏变换一起击鼓,高声合唱原住民歌曲。这种看似简单的音乐形式并不令人感到单调,相反,其独特的富于变化和表现力的人声合唱,配以规律的鼓点声,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效应。
值得提及的是,萨满教也是中国东北地区曾经非常流行的信仰体系,而本地原住民发源地应该就在东北亚,当年从白令海峡穿越而至。白令海峡曾经是座冰川桥梁,将东北亚与北美洲勾连起来,成为迁徙跳板,这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所一再证实。展开说明这点非常重要,由此看出原住民舞蹈包含了历史传承的文化符号,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从肢体语言传递出喜怒哀乐情绪乃至价值判断。
“萨满”来自满语及其他通古斯民族语言,此词语在通古斯语中是“智者”、“晓彻”的意思,意指有能力进入入神状态,并能与神沟通之人,而不拘男女。萨满教认为,天地生灵都是有沟通可能的,通过萨满的各种仪式活动,能够与某些生灵,特别是与有修为者进行沟通,从而到达问卜、医疗,甚至控制天气的目的。萨满敎曾被认为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在亚洲传统始于史前时代。而满洲人祖先女真人是信奉萨满教的主力,清代以前一直在中国东北甚至蒙古地区大范围流传,清朝皇帝把萨满教和满族传统结合起来,运用萨满教把东北纳入帝国轨道,同时萨满教在清朝宫廷生活中也找到了位置。萨满教一大特色是每一仪式必须以火献祭,萨满师通过一系列原始舞蹈,包括肢体语言和萨满歌诀,以及专用神灵沟通器具,来进行与萨满教派的神或仙进行沟通。在东北流传着“跳大神”的活动,也就是萨满教派剩下的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