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学者指出,美国在本轮会谈中做出出乎意料的让步,反映出过去一个多月中美博弈让华盛顿意识到关税手段的局限性。但学者也提醒,中美之间的系统性贸易摩擦难以在短期内解决,贸易战远未结束,华盛顿或转向其他手段施压北京。

中美经贸高层当地时间5月10日至11日,在瑞士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大使官邸举行会谈。这是关税战爆发以来的首场中美贸易谈判,中美会后就日内瓦经贸会谈结果发表联合声明。

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副教授傅方剑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美国在此轮会谈中让步幅度之大,超出他的预期,关税基本回到4月2日“解放日”前的水平,除了一开始对华加征的34%对等关税仍保留10%。

傅方剑分析,美国此番让步的背后,一方面是中国采取有力反制并展现强硬立场,另一方面则是美国国内政治压力加剧,以及与盟友谈判受挫所致。这也凸显美国并未真正寻求与中国经贸脱钩或断链。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受访时则说,他之前已料到中美关税会回调至4月初的水平,因此对谈判结果并不感到意外。他强调,过去一个多月的较量让美国认识到关税并非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反而可能对自身经济构成反噬。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访问学者奥尔森(Stephen Olson)向本报指出,中美暂时“停火”好过贸易战进一步升级,特别是此前的高关税已几乎导致“贸易禁运”,此番关税下调是正面信号。

不过他提醒,外界应保持理性,因为实质性的关税仍然存在;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关税水平依然令人忧虑。

根据联合声明,中美将建立机制,继续就经贸关系进行协商,协商可在中国、美国,或双方商定的第三国进行;根据需要,双方可就相关经贸议题开展工作层面磋商。

奥尔森研判,美中之间系统性贸易摩擦不可能在90天内彻底解决,“任何协议达成可能为紧张局势暂时降温,然而潜在摩擦迟早会再浮现”。

虽然美国短期内不太可能再对华加征高额关税,但吴心伯估计,华盛顿可能会转向其他手段施压北京,例如加强技术、投资限制,或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具体措施取决于特朗普政府内部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