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调查显示,超过四分之一的加拿大家庭,孩子曾在小学遭遇午餐羞辱。有华人孩子因午餐过于「隆重」,成為班里的另类;亦有华人孩子被本地同学当面将其分享的食物仍进垃圾箱。家长感慨,对于每一个移民家庭,与本地食物文化的融入亦是必须要经歷的一个过程。
又一个新学年开学,对不少华人家长而言,為学童准备午餐一直以来都是令人头疼的问题。一间午餐盒產品公司近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四分之一(26%)的受访家长表示,他们的孩子在小学时曾经歷过午餐羞辱。该问题在来自黑人、东南亚、拉丁美洲和南亚社区的加拿大家庭中尤其明显,这些族裔报告的午餐羞辱事件是白人家庭的两倍。
该调查结果并指,来自包括华裔、东亚、菲律宾和原住民的受访家长指孩子曾遇上午餐羞辱问题的比率是白人家庭的1.5倍。
调查还表明,孩子们会因為所带食物的外观(44%)、气味(44%)、為本地人不熟悉的食物(44%)而经歷羞辱。而最常令孩子蒙羞的食物包括米饭(29%)、咖哩(27%)、燉肉或蔬菜(19%)和鱼类(17%)。
虽然华裔在卑诗佔相当大的人口比例,但许多家庭尤其是新移民也都经歷过食物文化的衝击和融入过程。
来自中国大连的邵女士回忆,刚移民来的时候,她和儿子住在温哥华岛,她家孩子是班里唯一的华裔。作為陪读妈妈,她总想着要给孩子多做一些爱吃的,给孩子带饭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便每天早起煮饭炒菜。
华童吃中式饭菜被包围盯看
起初,她儿子会因為丰盛的午餐有一种自豪感,因為本地孩子带的基本都是三明治、披萨或者饼乾,她家孩子会主动分享一些午餐给其他同学,那些孩子都很喜欢。邵女士称:「听到这种反馈我也很开心,还经常想方设法给午餐换些花样,偶尔还会带份汤。」
可是几个月之后,她儿子就提出不想带米饭配菜,孩子并解释说,每天吃午餐的时候,他都是班里的焦点,有很多同学会围着他,甚至盯着他吃饭,让他感觉很不自在。当他问其他同学是否愿意嚐一些,几次之后也没有同学再接受他的分享。此外,因為他的午餐最「隆重」,他总是班里吃得最慢的,经常不能加入同学们的游戏。
邵女士说:「万万没想到,我精心准备的午餐让孩子成為了班里的另类」,后来他们也改為去超市买些本地半成品食物带去学校。
疫情之后,她陪儿子搬来大温上中学。她特意向身边的朋友了解,得知许多华裔家庭也会给孩子带中餐。她说:「这件事我和儿子商量过,他也同意,现在我们一周2至3天带中餐,不过会比原来简单很多,通常就是一个菜。现在的学校华人的孩子多,他吃饭再没被围观过。」
不过,她又说,有一次她给孩子带去的鱼肉被原封不动地带回来。她儿子说,加热鱼肉会给微波炉留下很重的气味,怕被同学嫌弃,他就没用微波炉;但不加热,鱼肉吃起来又觉得腥,他就没吃,「从此,鱼肉也从带饭清单上划去了」 。
从台湾移民温哥华多年的朱太坦言,该问题也曾困扰她和孩子。她说,当年在给孩子准备午餐时已非常注意,会提前考虑本地人是否接受。所以,从来不会带皮蛋、猪血糕、臭豆腐更是不可能。但后来发现,连水饺也可能有问题。她说:「水饺尤其是韭菜馅的水饺经过再次加热后,会有比较强烈的味道,有些本地人不喜欢,我家孩子后来就反復强调,不要再带水饺。」
她又说,有一次他们从台湾探亲返回温哥华,特意让孩子带了一些凤梨酥分享给同学。谁知有同学咬了一口就面露不悦,一边发出怪声,一边当着她家孩子的面将凤梨酥仍入了垃圾桶,这一幕令她家孩子很受伤。
朱太表示,她明白本地的孩子也没有恶意,或许因為西方文化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就是「不喜欢就直接表达」,不像亚洲的家长会要求孩子接受他人礼物时首先要感谢,要有礼貌。她感慨,对于每一个移民家庭,与本地食物文化的融入亦是必须要经歷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