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中美双方商定,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于4月4日至9日访华,耶伦系今年首位访华的美内阁成员。中方与耶伦举行了多层级、多领域的会谈交流。中国财政部称,耶伦此次访华与中方达成两项新共识成果。

8日,耶伦在美国驻华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等人陪同下参观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图片来源:路透社)

美中经济、金融工作组第四次会议拟于4月举行

中新社报道,8日在北京举行耶伦访华情况吹风会上,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介绍了相关共识成果。双方重申了去年11月旧金山会谈达成的“加强沟通”“防范脱钩”“应对共同挑战”三点共识,并达成以下新的共识成果:一是由两国财政部牵头,在中美经济工作组框架下就两国及全球经济平衡增长议题进行交流。二是由中国央行和美国财政部牵头,在金融工作组框架下就金融稳定、可持续金融、反洗钱等议题持续开展交流。

廖岷表示,中美是全球前两大经济体,深化经济金融政策沟通协调和互利合作,对于维护两国和全球经济金融稳定、促进疫后经济复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方对此始终秉持开放、积极的态度,此次经中美双方深入磋商讨论,最终在经济、金融领域达成重要共识。

经济领域方面,在双边渠道下:双方同意就两国和全球经济平衡增长议题开展深入讨论,这也符合中国经济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目标与实践。中美经济互补性强,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双方愿进一步加强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这对于稳定双边经济关系,增进两国企业和民众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在多边渠道下:当前全球经济延续高债务、高通胀、高利率、低增长态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受到较大外溢影响。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中美双方同意在G20等多边渠道下就发展中国家债务处理、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等事宜继续保持沟通,就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加强合作。

金融领域方面,双方同意就金融稳定、可持续金融、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等议题持续开展交流合作。中美在金融工作组和G20等多双边渠道下就上述议题深入开展交流合作,有利于释放中美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积极信号,对于维护全球金融稳定、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将产生重要的现实意义。

廖岷说,下一步,中方愿与美方一道,按照双方牵头人要求,在经济、金融工作组项下努力将上述共识转化为务实合作成果,为中美经济关系发展不断贡献正能量。两个工作组的第四次会议拟于4月中旬在华盛顿召开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会议期间分别举行。

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无助于解决产能问题

在当天的吹风会上,就耶伦关注的产能过剩问题,中方亦作出回应。

廖岷介绍,中方对产能问题高度重视,在与耶伦的各层级会见会谈中均对此作出充分、理性的回应。

廖岷说,实际上,这个问题存在分歧和争议。比如,彭博社4月3日最新文章认为,相关数据分析并不支持新兴产业领域存在所谓“产能过剩”的说法。中方认为:一是应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秉持市场经济原则和价值规律看待产能问题。所谓“产能过剩”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表现,供需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态,在任何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都可能发生,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还要依靠市场按照价值规律进行调节。

二是应结合全球分工和国际市场情况分析产能问题。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当前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中方在满足中国需求、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上,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对此应作出客观评价。

三是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无助于解决产能问题。针对一些地方发展新兴产业积极性很高的情况,中方将在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做好统筹引导,相关政策导向是公开明确的。应强调的是,中方坚决反对部分发达经济体搞“泛安全化”、升级绿色保护主义措施,这对其自身有害无益,更会严重侵害中国企业正当发展权益,中方不会坐视不理。

廖岷表示,中方认为,在新能源产业技术进步推动全球产供链深度调整大背景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会面临产业转型和劳动力结构调整的挑战,应客观看待这一现象,作出务实理性的政策选择。中方注意到美国及其他相关方的关切,愿与各方加强沟通协调,在坚持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理性看待和妥善处理分歧。双方将在工作组层面继续就此保持沟通。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此前报道,耶伦此次访华的重点是就中国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清洁能源产品产能过剩的问题,与中国政府沟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