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周二,达尔豪西大学针对增加国际生学费的提案进行了一项投票,该提案将使进入六个不同院系的国际新生每年学费平均增长超过7200加元。
图源:Global News截图
如果获得批准,在2023-24学年的工程专业国际生将面临最大幅度的增长,比2022-23学年的学生多支付11,140加元。
达尔豪斯大学不孤单,多大也涨了
文件显示,达尔豪西大学明年的国际生学费将有3513加至11140加元的增幅。图源:Global News。
研究生Muskan Vazirani说:“我认为学费上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么大的涨幅有点太惊人了”。
该校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项提议有助于与其他“类似”的加拿大大学保持一致,为国际学生及其家庭在面对通货膨胀等外部因素时提供“成本确定性。”
面对同样的通货膨胀,为什么这个提议只影响国际学生?对这个问题,该校发言人没有回答。
达尔豪斯大学其实也没说错,他们学校的跑步快涨只能算是补涨,之前已经涨过的其他大学仍在小步慢涨,加拿大各大高校的留学生费用都在蹭蹭蹭地上涨!
今年多伦多大学国际学生的学费已经增加了2%,卡尔加里大学增加了10%,阿尔伯塔大学增加了6%。
以多伦多大学为例:
-
2019-2020学年的学费是58,680加币
-
2020-2021学年的学费为 60,440加币
-
2021-2022学年学费直接涨到了62,250加币
多伦多大学官网学费公示,今年多个中国留学生热门专业学费上涨都超过了1000加元,并且明年还要再涨近2000加元。
图源:多伦多大学官网
图源:多伦多大学官网
留学生被迫到九公里外的电影院上课
名义上,这些学费的增加是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改善教学条件,增加“学生体验”等等。实际上,和兄弟院校一样,达尔豪西大学也是算得一手好账,通货膨胀这么严重,别人都涨了,我们凭啥不涨。
在过去的十年,达尔豪西大学的包括国际学生在内的学生人数逐年递增3%。
学校扩招,基本就是为了招更多的国际生,江湖人称,他们是会行走的的钱包。
大西洋大学协会十月份披露的一份文件显示:今年秋天,布雷顿角大学 (Cape Breton University) 约有 5,900 名学生,其中近 4,000 名是国际学生,而这个数字,在2021年才仅仅是2400名。2017年,甚至只有不到900名国际生,这是打着滚地扩招啊。
其实布雷顿角大学学费还算实在。其国际学生每年支付的学费在18,915加元到19,580加元之间,大约是加拿大学生支付的 9,810 加元的两倍。
一边是扩招,一边是随着疫情接近尾声,去年和前年招的大量留在本国上网课的留学生一下子涌进学校。这让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了:留学生数量剧增的同时,教学条件根本没法跟上。
图源:The Canada Press
这所学校的国际留学生,不得不被安排到离学校9公里的电影院学习。该校表示,该项目面向已经获得学士学位的国际学生。除了两名学生外,其他所有学生都来自国外,其中86%的学生来自印度。
在校外上课让“来这里学习、探索和接触加拿大文化”的学生深感留学生活被掺水,大失所望。
国际生学费是本地生4.2倍,差距继续扩大
九月初,加拿大统计局公布了2022/2023学年大学学费报告,报告显示了通货膨胀对大学生学费和其他生活开支的影响。
在全国范围内,所有省的学费都有所增加,在全国范围内, 2022/2023学年平均学费为:研究生7,437加元,比前一年增加1.7%;本科生6,834加元,比前一年增加2.6%。
图源:加拿大统计局
但和国际学生相比,这个增长就小巫见大巫了。
据统计,在全国范围内:本科留学生平均支付36,123加元学费,比上一学年增长约8.0%。研究生留学生的平均学费为21,111加元,比上一学年增长约4.3%。
从目前形势来看,留学生支付的学费比本地学生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扩大的趋势。从下图中可以观察到,本地学生学费的增长是多年持平加近年微涨,国际学生的学费越涨越涨快。
图源:加拿大统计局
以本科为例,在2002年时,国际生学费仅是本地生学费的约2倍(204%),时至今日,国际生学费则是本地生学费的4.2倍。
图源:加拿大统计局
而且这只是平均数据统计,如果是一些比较好的大学,学费差距更不止是4倍,甚至是十几倍差距。
从整个加拿大的情况来看,据加拿大统计局八月公布的数字,2020/21年度的大学盈余总计达到 73 亿加元。而在安大略省,大学68%的学费收入来自国际学生。
在过去十年中,学费收入对学校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占总收入的比例从21.5%增加到 28.8%。报告称,与此同时,政府的资金份额已降至32.5%。
此消彼长,何乐而不为呢。
但一座城市,一所大学能成承载的留学生数量是有上限的,就像今年秋季开学之初,温哥华就爆出大量留学生租不到房的新闻。
留学生过载的现实已经显而易见,只是不知道加拿大国际学费的红利还能吃多久。(题图源自Glob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