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温地区,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小学是很多家庭的头等大事。可供家长参考的数据为数不多,FSA菲莎排名成了家长择校的重要参考之一。很多家长不惜租房甚至买房也要将孩子送入菲莎排名靠前的公立学校,菲莎排名靠前的私立学校更是让很多家庭绞尽脑汁、费尽心力的不断申请。
菲沙排名的确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是单纯靠排名来择校,很容易以偏概全。本文作者想给择校中的家长谈一谈菲莎排名的前世今生,以及除此之外,择校参考还要看哪些因素。
一、 FSA 菲莎排名的历史渊源和利弊得失
1. 什么是菲莎排名
菲沙排名是菲莎学院(Fraser Institute)根据BC省每年针对全省四年级和七年级学生的FSA(Foundation Skills Assessment)考试成绩统计出的每个学校FSA的总成绩的排名。这个排名从九十年代至今,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菲莎学院是一个非盈利的数据分析机构,用专业的方法来汇总和统计排名,他们的数据分析对于每所参加排名的学校很有帮助,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可以做出改善,同时,对于家长择校也有一定的参考。
菲沙排名是基于省考FSA成绩做出的。FSA考四年级和七年级学生的阅读、写作和数学,其中阅读和数学都是网考的客观选择题,由系统判分,写作是主观题由各校老师根据统一的标准来判分。
菲莎排名有其积极的意义,尤其在2017年BC省教学大纲改革之前,用统一的FSA考试来测量全省学校的教育效果,使很多学校认识到了自己教学上的薄弱环节,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出调整,提升教育质量。但是在2017年以后,新颁布的BC省教学大纲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交流、社交等核心能力,这使得标准化考试FSA以及菲莎排名无法与时俱进,这个以客观选择题为主的考试不能如实反映出学生在核心能力方面的实际水平。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对此提出了很多改革的意见,甚至有很多在校老师建议取消FSA考试。
2. 哪些学校可以上排名,哪些学校无缘排名以及原因
目前菲沙排名榜上有BC省的931所小学,包括公校和私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可以参加排名。菲莎要求参加排名的小学当年必须至少有10份四年级学生的FSA成绩单加上10份七年级学生的FSA成绩单。
这对于学生人数众多、历史悠久的小学来说不是问题。由于学生人数庞大,很多学校甚至为了保证菲莎排名的名次,而人为的阻止一部分四年级和七年级学生参加FSA考试。尽管理论上,政府要求全体4年级和7年级学生都要参加FSA考试,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很多学校的英语和数学成绩不那么好的学生就被校长“建议”不参加FSA考试。在《温哥华城市新闻》2018年11月的一篇报道中披露,大温地区只有52%的学生实际上参加了FSA考试。这也就意味着,很多排名靠前的学校有可能是通过有选择的让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参加考试,来提高平均成绩以保住排名。
四年级和七年级需要10人参加考试才能加入菲莎排名的规定对于一些新开办的小学就很不公平,尤其在招生的前几年,很多小学可能由于四年级尤其是高年级的七年级人数不足10人而导致无法上榜。这样的学校,无论学生的FSA成绩多么优异,也不能让家长们在菲莎榜单上找到他们。
二、. 择校时除了看排名,家长还应该关注哪些方面
菲莎排名固然有其可取之处,可以给家庭一定的参考数据。但是家长择校除了看排名,看设施,更要看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和班型、以及学校的便利程度,再结合家庭自身的各种因素,特别是孩子自身的实际特点,综合考量做出合适的选择。这不仅是对于孩子自身是一种因材施教的考虑,更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完美结合的契机。
1. 看教育理念:
判断一个学校是不是适合你的孩子,首先看学校的教育理念。有的学校强调学术上的精益求精,有的学校推崇体育和美育的结合,有的学校重视全人教育使用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宗教学校会把自己的信仰加到教育理念之中。教育理念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建议家长要去多方了解备选学校的理念,结合自己家庭的特点、诉求、信仰以及孩子特质选出理念匹配的学校。有着共同教育目标和教育思考的家庭与学校,才会在以后的磨合与结合中达到更加完美的教育效果。
2. 看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一个学校教学理念的体现。公校的课程设置是全省统一的,这里重点谈一谈私校的课程设置。建议家长在参观每个私校的时候索要一份报名年级的每周课表,通过课表可以看出这个学校每周安排了多少比例的英文课、数学课、体育课和IT课等。还可以了解学校课程的丰富程度,比如有些私校会提供音乐剧课、创意美术课、乐高机器人课、商业实践课等。通过这些课程比例和课程种类,家长可以看出该学校课程设置的重点与特色。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需求和特点选择课程设置比较合理的学校。这里提醒一点,有些私校除了课表上列出的课程,还会为某些学科特别优秀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专项培养,也会针对某些学科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家长可以同学校的招生部门咨询是否有这样的设置。
3. 看师资和班型:
众所周知,优秀学校最宝贵的资源不是教学楼和各种高大上的设施,而是优质的教师资源。家长可以通过学校网站的介绍查看全体教师的教龄。平均教龄很短的学校由于年轻教师占大多数可能会导致整体教学经验不足,而平均教龄过长的学校由于大部分都是年长教师从而可能导致缺乏教新技术应用不足。据权威机构调查,理想的教师团队教龄分布应该是15%的教师从教1-3年,60%的教师从教3-10年,25%的教师从教10年以上。
另外一个影响学校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就是师生比,或者称之为班型比例。目前公校的班型是K年级每班20人,1到3年级24人,4年级以上30人。私校的班型则有大有小,不一而足。想要获得足够多的教师的关注和指导,尽量选择师生比高、班型小的学校就读,这一点上私校的选择多一些,有些私校是小班教学,每班只有13到15人,除班主任外还配有不同学科的科任老师,师生比能做到1:8。
4. 考察学校的其它便利条件:
择校还需要考虑一些实际问题,比如离家的距离、是否提供热午餐、是否有校内的课后托管和课后班服务,是否接受微信、支付宝用人民币结算学杂费等。
总之,择校很重要,不要只看一个排名,况且由于疫情,最近的一次菲莎排名是基于2018年的FSA成绩做出来的,距今已经有四年了。可以肯定的是,排名靠前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教育资源好的学校,但是排名没那么理想甚至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无法登上排名的学校也有可能是“开在山谷里的百合“。总之,不盲目相信权威、不盲从他人建议,多方面考察学校、多方位结合家庭实际,才能为孩子做出最好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