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心目中月亮最圆的那夜是八月十五,不仅因为它是团圆之夜,更是因为那天是母亲的生日。每当皓月当空,夜之幕徐徐拉开,我总喜欢痴痴地望着那夜的明月,就如同望着母亲。母亲离开我已经十八年了,如今我也已是耄耋之年,但中秋望月的习惯却从没有改变,也永不会改变。
母亲生于1914年,是胶东大户人家的小姐,上过私塾,知书达理,思想开明,少女时代就曾勇敢地抵抗缠足,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大脚女人。20岁时,因结缘从济南远赴胶东做生意的父亲,故远嫁到济南,先后生了我们兄弟姐妹8人。
1952年父亲因肺结核病撒手人寰,大姐当时才19岁,小弟只有6个月,我们这群经历了丧父之痛的孩子,惊恐无助地依偎在母亲的羽翼下互相取暖,相依为命。然而那年,母亲也只有38岁,她只是受过几年私塾教育的妇女,没有正式工作,又拖累着八个未成年的子女,即便要改嫁,谁又能娶她?母亲说,孩子们个个是她心头肉,绝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受欺负、受虐待。
其实,母亲年轻时很漂亮,眉清目秀,白皙高挑,一头乌黑柔顺的头发总被她梳成光亮的发髻,美丽动人。印象中,母亲夏天喜欢穿一件很凉快的乔其纱罩衫,婀娜多姿。有一年,父亲花巨资给她买了件冬天保暖的虎皮大衣,每逢外出应酬母亲总要穿上它,很时髦。父亲去世后,街坊张叔叔一直对母亲很好,出钱出力,帮着带孩子看病,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给了母亲些许的温暖和依靠。但母亲为了我们兄弟姐妹能有个好的家族环境,为了让我们这群已经没了爹的孩子,不再受半点委屈和伤害,母亲毅然决定终生不嫁。母亲的信条是,只要她有一口饭吃,就不能让孩子们饿着,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们上学受教育。
那些年我们的日子相当苦,因为孩子多,没有稳定收入,我们一家常年挤在地下室。母亲奔波生计在外,我们兄弟姐妹也不闲着,一到放假就去工地砸石子、装窑,回了家还要糊纸盒、挣学费。尽管贫穷,母亲对我们的教育却十分严格,毫不放松。兄弟姐妹中我最馋,记得上小学时,因为看邻居家吃饭,炒土豆丝,香喷喷的,好馋啊!回家后也要母亲做着吃。母亲立刻火了,第一次动手打了我:不许看别人家吃饭,没出息,我们家的孩子不跟别人比吃、比穿,要比本事,比志气!当时小小的我虽然感觉特受委屈,但母亲的这些教诲,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时至今日,依然萦绕耳畔:长辈说话不插嘴,长辈不动筷子小辈要等待……这些良好的家规家训,始终伴着我,影响了我一辈子,直到我的下一代。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我们家的生活已捉襟见肘,艰苦至极,母亲却又忍受着屈辱和责备,把她娘家人接到济南生活。那时,远在青岛的母亲娘家人连遭不幸,姥姥、舅妈、表姐和两个表哥5人在街头颠沛流离,母亲得知后,亲自跑到青岛把这群无依无靠的亲人接到济南,并安排好表姐表哥的学习和生活。母亲视他们为自己的亲骨肉,表哥表姐连同我们一共11个尚未成年的小生命,全都依偎在母亲单薄而坚韧的羽翼下。吃饭是个大问题,但母亲总有办法,不让我们饿着肚子去上学,也总能在开学的前一晚变魔术般地把钱一个个递到我们手上,让我们第二天及时交上学费。
几十年来,母亲千方百计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把我们一个接一个地送进学校,真是“一个都不能少”。只听说“女人能顶半边天”,但在我们家,我们的母亲撑起的是整个的天啊!自从母亲嫁进我们焦家那天起,她就把毕生的心血精力都投入在子女的教育成长、成家立业上,并以她的博大无私深深影响和教育了我们。母亲毕生,虽然对社会没有多么轰轰烈烈的功绩,但对一个艰难备至的家庭,对我们11个兄弟姐妹来说厥功至伟。在那个艰苦贫穷、波谲云诡的动荡年代里,能让我们每一个兄弟姊妹健康向上,读书学习,成家立业,进而成为栋梁之才,这难道不是一个母亲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吗?
尽管母亲把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我们,但她绝不是旧社会那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老派妇女。她热爱祖国,拥护新中国,并且经常告诫我们:要不是解放了,你们能活到今天吗?是党和毛主席救了我们全家,你们才读上书、有饭吃。母亲不只把话挂在嘴上,还用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信仰。
解放初期,母亲曾担任街道第一届居委会主任,勤勤恳恳为街道工作服务十六年而无任何报酬。街道的工作很琐碎,母亲经常在饭桌上被人叫走,甚至有时为了工作耽误了给我们姐弟做饭,但母亲毫无怨言,因为母亲深知,新中国来之不易,需要每个人为之奋斗。抗美援朝时期,母亲变卖首饰,将嫁妆捐献国家购买飞机大炮。她还带领群众慰问军烈属,我会打腰鼓就是那时跟母亲学的。母亲常常教导我们处处事事都要带头在前,听党的话,勤奋工作。
1968年毛泽东做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母亲身为街道居委会主任,首先带头站出来积极响应,把自己两个儿子送上知青插队的道路,二弟在济南药山插队、四弟去了东营黄河建设兵团。在那个特殊年代里,这是必经之路,也是时代需要,母亲深明大义,在街道劝解群众理解不理解都要执行,她是明白人。为了她的大义之举,政府推荐她代表知青家长,在济南八一礼堂上台演讲,没有讲稿,只有小学文化的她,竟然在全市人民的大会上即兴发言三十多分钟,作为子女,我们除了为母亲自豪,更是佩服她的勇气和胆量。用现在的语言,那一刻应是母亲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吧!
当然,生活的重压也曾让母亲一度消沉。我出生那年,妈妈学会了抽烟打牌,因为抽烟导致咳嗽哮喘,多次肺炎后诊断疑似肺癌。她害怕了,跑到北京,让我带她到北大医院检查,大夫亲切劝告:必须戒烟!开再好的药,烟不戒,药白吃,又花钱,又受罪。她明白事理,回到济南后就努力戒烟,终于在我36岁那年,抽了36年烟的母亲把烟戒掉了,当年她72岁,后来一直活到88岁。
晚年的母亲是幸福的,更是受人尊敬的。儿孙们个个懂事孝顺,街坊四邻对母亲尊重有加,就连表哥表姐们也都把母亲当作自己的亲娘一样疼爱,每隔一段时间就带着大包小包地来看她,有时还把母亲接去各自家里小住。尽管母亲无愧于这种爱戴,但她从不为老自居,居功自傲。在外人面前,母亲总是夸赞自己的儿女,尤其夸赞儿媳妇个个都好。行动不便的日子里,母亲常常自责、絮叨:我不好!我不好!我最坏!给你们添麻烦了!这就是我的母亲,那个为儿女耗尽最后一滴血,却从不愿拖累儿女一丝一毫的母亲。
母亲临走前,我接到大弟的通知,刻不容缓地从维也纳赶回了山东济南。当我赶到医院的那一刻,躺在病床上的母亲正痛苦地呻吟着,神志已不很清醒,她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连吐痰的力气都没有了,整个人瘦得皮包骨头,历经沧桑的面庞看着让人心疼。我一下子扑倒在母亲床边,大声喊着:妈,妈,小梅回来了,小梅回来了。母亲听到我的名字,努力睁开双眼,看着我的面庞,她似乎欣慰许多,被我拉起的手就再不松开,不停轻喊我的名字:小梅啊,小梅啊,我的小梅。
第二天早上,母亲平静地依偎在大弟的怀中,在我们兄弟姐妹的陪伴下安详地走了。我们为母亲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仪式,街道居委会各级领导,兄弟姐妹单位领导,亲朋好友,街坊四邻,总计有二百多人来参加这个平凡却又伟大母亲的葬礼。葬礼上,来宾们无一不对母亲的为人大加赞誉,俗话说人走茶凉,能在葬礼上真诚美赞,那对母亲的一生该是最大的褒奖吧!
又是一年月圆时!今年的中秋,希望夜更静,月更圆,让我能将母亲的面庞深刻心间,更深一些,再深一些……
2021年华联杯母亲节征文02
文章标题:又见月圆
作者:焦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