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层面上,竹子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在实践中,坚韧挺拔的竹子能编易织,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制作材料。据了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编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走进被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竹子之乡”的贵州省赤水市,随处可见郁郁苍苍的竹林,生机盎然。这里的人们与竹共生共存,他们以竹造物、以竹兴旅……“赤水竹编”更是赤水最靓丽的城市名片之一。
虽然是位90后,但杨昌芹钻研竹编技艺,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她与这门古老手艺的结缘,来自一次偶然的机会。
杨昌芹从小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儿时父亲因病去世。孝顺的她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很早就外出打工赚钱了。就在某次她打算踏上工作岗位时,一次竹编培训,让她的命运和竹子紧紧地系在了一起。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她奔赴赤水参加竹编技艺培训班,漫山遍野的竹林一下子俘获了她的心。如何将眼前的竹林美景,转变成一件件精美的竹编作品,对当时的杨昌芹来说并非易事。
从选竹、砍竹、刮青、破竹、起篾、染色……数十道工序,杨昌芹只能一步步从头学起。刚开始学的时候,她因为掌握不好刀的力度,手上常常是旧伤未愈,又添新伤。
但问题随之而来,杨昌芹又遇到了新的瓶颈,她发现传承竹编工艺已经很困难了,创新传统技艺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历史的潮水向前奔涌,带走了许多与人们朝夕相伴的事物。曾经,竹编器皿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器具,而现在有了更丰富的材料后,人们已大大减少了竹编器具的使用,竹编工艺也因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而淡出历史舞台。
经过深入学习竹编技艺和对市场的长期调研,杨昌芹认为是时候转变观念了。她找到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将“赤水竹编”传统的平面竹编改成立体竹编,并和现代生活中的常用器具充分结合,让新式的“赤水竹编”焕发出独特的工艺价值和美学价值。

在杨昌芹看来,“赤水竹编”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遗产, 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杨昌芹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朴素的小心愿,就是继续钻研竹编手艺,希望能够带动周边老百姓致富。
杨昌芹的创业之路走得并不顺利,但万幸前行的道路上,杨昌芹并不孤单。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与杨昌芹都有着相同的梦想。在其携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中国世界遗产地可持续生计项目中,她正是赤水竹编项目的带头人。
杨昌芹发自内心地认为,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提供了很多帮助。自赤水竹编可持续生计项目实施以来,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不仅支持开展多场竹编培训班,还面向培训班学员组织小额资助活动,支持其自主创业,进而帮助更多当地居民增收。
千缕竹丝,一双巧手,“小竹编”最终成就了大产业。
杨昌芹的公司从当初只有4个人的小微企业,2019年的产值达上千万元,拥有20多个商标、12项发明专利,特色工艺品除了流行国内各地,还畅销美国、葡萄牙等国。
杨昌芹牵手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将非遗文化“赤水竹编”产业化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案例示范——用非遗文化引领市场,用市场养活非遗文化,两者相辅相成,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去年10月,该项目还被纳入文旅部“非遗+扶贫”重点支持范围。
与此同时,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通过扶持遗产地带头人的形式,和遗产地居民一起探索出生态致富道路的模式,也在多地上演:如在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卧龙和雅安片区重点发展高山蜂蜜项目,致力于实现居民生计与自然保护的双赢;在云南,支持以撒尼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核的文创经济发展,为当地提供了100多个岗位的就业机会。
站在崭新的2021年,面对新的时代使命,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仍将继续探索企业在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的CSR践行方式,以企业智慧参与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