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版抖音Tiktok上有一个视频引起了很多海外华人的共鸣,视频中5岁的加拿大华裔小女孩Mikayla扑在妈妈怀里痛哭,妈妈Leanne一边安慰她一边问:“why are you sad?”(你为什么难过?)Mikayla回答:“because I really want to learn chinese……”(因为我真的好想学中文)
视频来源:Tiktok@itsmeleanne77
原来事情的起因另有隐情,最近妈妈Leanne和女儿一起看了电影《花木兰》,为了确保Mikayla能看懂电影,她还常常按暂停给她讲解剧情。妈妈对女儿Mikayla说:“你和木兰有很多共同点,你们长得都一样(华人面孔),你也和她一样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而且你也和她一样勇敢、诚实和忠诚。”
就是在这个时候,女儿Mikayla问:“但是她讲的是中文啊,不是吗?”
妈妈:“对,电影对白是英文的,但是真正的花木兰是讲中文的。”
当妈妈Leanne告诉她,其实她的外公和外婆也讲中文时,Mikayla彻底愣住了。于是就有了睡前母女俩的这段长达51秒的对话。
也许是勾起了太多海外第二代移民华人的心事,这个视频一夜之间被上千万的人点击传看,很多网友留言说:非常有共鸣。
小女孩的妈妈Leanne是一名加拿大的移二代,据她自己介绍,她从小生活的加拿大小城里很少有华人,所以身边朋友都讲英文,虽然她小时候有去读中文补习班,但是缺乏语言环境下渐渐地就只讲英文了。
结婚后丈夫虽然也是华裔,但二人平时在家和孩子们也是讲英文,而她的父母虽然讲粤语,却不在加拿大和他们一起生活,孩子们常年缺乏中文环境,于是就几乎不知道自己还有另一种母语。
Mikayla哭着问:为什么我是华人却不会讲中文?
Leanne反思自己当年学中文的情况时说,因为小时候每个周末要去学中文而不能像其他小伙伴们一样看动画片,所以她心里对于学中文这件事有了抵触,再加上身边的小伙伴常常因为她“和他们长得不一样”而取笑她,更增加了她对自身文化的排斥。
尽管Leanne的父母当年尽可能的在家里和她讲粤语,但是有主见的Leanne还是坚持用英文作回应。于是现在的Leanne只会讲英文了。
就像万千移民爸妈那样,“如何让孩子不抛弃母语”几乎成了mission impossible,这其中除了语言环境的缺失外,系统性的种族歧视可能也功不可没。
早在2018年,《大西洋报》就发表了一篇文章质问迪士尼:为何卡通片里的反派讲话都有外国口音?看着这些动画片长大的移民孩子们,会如何看待自己的口音?而那些英语为母语的孩子们,又会如何看待移民孩子们的口音?
狮子王里的大反派刀疤,就讲着标准的英式口音,而他的跟班鬣狗,也是一口西班牙英语
等他们长大以后看好莱坞电影时,华裔或者说亚裔的形象又逃不出一些固定的僵化思维:眼睛小到看不见、举止夸张滑稽、口音浓重……
韩国演员Ken Jeong在好莱坞知名度颇高,饰演过很多华裔形象,例如《宿醉》里的Leslie Chow
堂主相信,来到海外定居的第一代移民,大部分都收到过“你的英文很好,几乎没什么口音”之类的称赞。究其原因,还是根深蒂固的一些刻板印象在作祟。
在这种刻板印象下,华裔小孩或多或少都产生了一些文化自卑,给已经艰难的中文学习带来很大内部阻力。但是随着近些年一些优秀的中文影视作品把汉语言文化反输出到了海外,武侠和修仙类影视作品在古装元素和偶像光环的包装下,在海外出现了现象级的爆红,从Youtube上追着各大频道要英文字幕的网友留言中,就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某国产仙侠动画片下自发整理字幕的观众收获了一众好评
华裔移民父母其实可以松口气了,现在的中文环境比早些年已经改善太多,她乡专栏作家熙妈就分享了她的小孩学习中文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她的经历也可以给其他苦苦挣扎在中文教学路上的爸妈们一个参考:其实,孩子学中文的过程,可以是一场妙趣横生的旅程,只要选对了入手方向。
晚上睡觉之前正倚在床头看书,K同学突然跑到我脚头坐着,一脸回味地说:最近又听了一下周杰伦的中国风,突然发现里面的歌词那么好,你看这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然后,小伙子仰面躺下,看着天花板,又轻叹了一声:真美啊。老母亲的心,此刻像泡在温暖的水里,舒适极了,总算等来了这一天。后来的一段时间里,车里放的都是周杰伦的中国风,边听边让他了解什么是弱水三千,什么是城春草木深,什么是举杯邀明月。中国古诗词的韵味终于浸入了他的心灵。
刚来加拿大时,有一次在公车上遇到一对华人母子,母亲讲中文,孩子讲英文,母子俩相谈甚欢。后来又遇到很多类似的情景,这让我心生担忧。因为自己是学语言的出身,深知儿童在全天候的自然环境中完全可以像习得母语一样很快掌握一门第二语言,如果我的孩子习得了第二语言却失去了我们共同的母语,那才是极大的损失
。从家庭亲子角度,我们也将失去完全的来自母语交流的更深层次的情感互通。因此,如何让K同学中文与英语共同进步成为了家庭课题。
当然,除了每年保证一定的时间回国度过假期,阅读永远是最好的学习手段。从他开始学习说话的时候,每晚就是用手指指着一个个汉字给他读中文的绘本读物。用这种方法,K同学在进入加拿大Kindegarten上学时已经认识了差不多2000左右汉字,对中文阅读有了极大的兴趣。加拿大的社区图书馆体系很发达,很多图书馆都有大量中文图书。在儿童图书区,K同学爱上了一套台湾的科普系列,里面是各种动物、植物、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科普知识,但是文字全部都是繁体字。他每次都要借上几本,如饥似渴的阅读,速度惊人,我一问,那些繁体字竟然都能看懂。看来方块字的确是象形表意的典范,在他幼小的心里,什么简体繁体,也许根本就没有区别。
因为当初不想让他从枯燥又抽象的拼音体系开始,同时也怕他会混淆拼音与英文的拼读体系,这样直接读字的方法也带来了副作用。等他大一些开始到中文学校学习时,拼音这一项始终是个弱项。好玩的是,尽管他能讲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落到试卷上的拼音四声始终是他的难点。每次要标注四声,他就会用手指把四个音调全部比划一遍才能写下来。
汉字的见字念半边的特点也让他闹了不少笑话。暑假回国参观植物园,他会惊奇地说,这有一课“偷”树,其实那是榆树上挂的牌牌。喜欢上袁老师的说历史,我开车人家在旁边给我念好玩的章节,话说清朝有个李鸟章,唉,那是李鸿章好吧。还有一次,突然说,老妈,原来你是个顿士啊。我一头雾水,沟通一番,明白过来,人家说的是硕士。还喜欢英语直译汉语,像什么***是我的“法名”(legal name)之类,或者喜欢颠倒很多动词,比如仿模(模仿)、裁制(制裁),那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为了系统的学习中文,先后找了不少机构和老师。先是有朋友介绍在一位华人奶奶家里学习,使用国内教材,结果奶奶像是国内常见的那种严厉语文老师,上课不苟言笑,教法比较传统,再者教材上的内容偏于简单,最终放弃。之后又去了很正规的一所college的周末中文学校,班级建制非常完整,经过测试进入了较高级别的班级,班上同学都比他大一两岁以上。这回教材使用的是专为海外华人孩子编写的教材。坚持了两年之后,人家还是觉得内容太过简单,尽管老师仍旧在说他的拼音并没过关。
因为他爱读的书偏向于历史政治科普之类,一直希望他能有领略汉语诗词歌赋的文学素养,当央视的诗词大会很火的时候,就会在吃饭时播放着一起边吃边看,解释着观察着。除了得到他的表扬老妈你会的诗挺多的,似乎收效甚微。于是在温哥华的教育培训群里问,有没有能帮助提高孩子中文文学素养的老师?很快有人私信我,自称是著名诗人,把孩子交给我,一个月还你一个诗人,收费一小时120刀。第一次听说诗歌速成班,也是开了眼界。呵呵,凡是自称大师之类的,我就直接屏蔽了。
终于找到一家附近的机构,使用的新加坡的自编中文教材,我翻看了一下,里面有很多诸如朱自清、许地山、席慕容、欧亨利之类名家的散文小说,深得我心,班级规模也很小,K同学很快如鱼得水。其间,老师还推荐他去参加中文学校的大型演出说起了相声,竟也像模像样。去年,老师又给他报名去参加诗歌朗诵会,以一首颇有气势的《满江红》获得了一等奖。K同学兴奋的说,这首词我好像再也不会忘记了,初次体验了诵读的好处。
系统地跟着老师学习这套教材后,一段时间迷上了成语,言必称四字诀,不管对不对,总之显得很高级。比如,我认为他这样做真是给蛇画脚。或者就是,对于这个技能,我已是熟如掌心。要么就是,针对这个情况,必须对病下方。为我的生活平添了许多开心的素材。
还记得在美国华盛顿打Uber专车时遇上的一名来自乔治华盛顿大学的西班牙小伙子,他非常健谈,与K同学聊起在移民国家的文化身份识别的话题。两人观点非常一致,相谈甚欢。他俩都觉得更欣赏加拿大的拼盘文化,各族裔会保留自己的文化身份识别,是人类文化多样化的体现。
最近,小伙子常去的海外论坛上有一个关于海外华人身份认同的话题。他说,老妈,我觉得即使你一句中文不会说,在西人眼中你亚裔的脸和肤色也是无法改变的。语言的背后是文化,如果一个华人连自己的母语都不会,那就在文化上是没有根的。我绝不会成为那种香蕉人,现在的世界是全球性的,我们不能失去自己的母语,同时也要再掌握一两门国际通用语言,才能做到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大家才能真正互相理解对方。
-END-
本文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意见
她乡出品,欢迎转发
作者|猫百万、熙妈
责编|林伯宴
平台|她乡LaChic
I D |chicvancouver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