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深呼吸 ¦ 2020年只剩30天了,这一年你在疫情中收获了什么?

2020-12-01 |作者: | 来源:她乡LaChic

这一年在大温生活的华人们,实在太难了。那些千里投毒的不是没有,但是更多的人选择留下来坚守,与大家共患难。
最近有一段话在网上流行起来:鲁迅说中国人从来不怕灾难,不管是多大的灾难,只要是大家一起倒霉就行,从不探究真相,也不屑于别人去了解真相。灾难过后,庆幸自己躲过了,嘲笑别人离去了。最后扔下一句混账话: 这都是命。

这话到底是不是鲁迅说的堂主不敢妄下结论,但是它确实反映了一些人在这个大灾之年的心态。

 

【她乡LaChic 王立撰稿】前天去扫阳台上的落叶,新鲜空气来得太猛烈,肺部有种复苏的炸裂感。我才意识到,好几天没有出屋。接送孩子是家里劳工的任务、买菜网购、想吃饭馆有外卖、要买东西有亚马逊,连黑五都能在网上剁手,进入雨季后改在地下室跑步,禁足令不让社交,那我也没什么出门的理。

看到镜头中出现人头济济的场面,条件反射地担心他们不怕互相传染吗?为什么不保持社交距离?再一想,今年之前,人世间是“干净”的,传染病是一个字典上的词汇。今年之前,又有谁知道“社交距离”的含义?今年之前,口罩也是稀罕物品。如今,一位小姐妹说,戴口罩也没啥坏处,至少可以防晒——在漫漫的冬雨中。

原计划2月份回国。看到武汉封城的消息,默默地退了机票。以为夏天可以回去,现在看来遥遥无期。代收淘宝的亲戚家里还放着我买的各色零食。早已嘱咐他们,拆开包吃了吧,别留着了。同学问,何当共剪西窗烛?答曰,Who knows。

平地起惊雷,还没完没了。但日子总要过,好日子是一天,歹日子也是一天。参加了头马口语俱乐部,这一次的活动主题是“新冠疫情期间,你收获了什么?再差的岁月,也有些许光亮”。为了回答问题,搜肠刮肚想了一遍。疫情中,我还真有收获。我提交的答案是:ZOOM等网络会议应运而生,让我们有机会跨越距离参加更多的讲座,也减少了交通时间,从一个会议切换到另一个会议不到一分钟。

这样一想,今年还不算不堪回首。就看怎么回首。

带着同样的问题,我采访了两位大温微友。

老刘:疫情中,我的生意找到了新的思路

老刘在列治文开中餐厅,每周五团购凑够单可送餐三联市。上周五,老刘说这次订单总量不够,没法送货。我建议他,可以在配送群里发个消息,呼吁大家凑凑单。老刘回复说:“你的建议很好。可是我们厨房很忙,订单不够也不勉强。而且吆喝的事真不是我愿意做的。”一条回复两个信息点,疫情中厨房很忙?做生意不吆喝,怎么做?

电话老刘,表示想聊聊。老刘很爽快,马上开聊。

老刘概述说,总体来看,疫情对西餐影响大于中餐,对高档餐厅影响大于中低档餐厅。第一波疫情促动广大群众不得不回家做饭,所以第二波疫情中超市火爆,因为不少群众发现自己其实就是大厨或者有此潜质,纷纷去超市买食材。餐厅吃饭从过去的图方便转变为改善生活。由此,口味重的菜品就受欢迎。老刘他们的菜本来就是以辣为主的家常菜,正好符合当下潮流。

老刘感谢政府给的房租及对员工工资补助。有了这两笔补助,他们的餐厅才能坚持下去。堂食少了,厨房和服务员随之大幅度减少。主要原因是疫情前,他们满足于堂食发展,不重视外卖。疫情中,转为外卖为主,反而找到了新出路。外卖的好处显而易见,不用等翻台、服务成本降低、厨房操作从容,而且还是一个做广告的好机会。列治文的餐厅“千千万”,能让三联市居民注意到他们,还不是由于能来送餐吗?

送餐是老刘自己亲力亲为。以前每天也不一定视察一次餐厅,现在他的主业外贸生意受冲击,餐厅反而成了相对稳健的生意,经营餐厅也成了他的重点。对于为何“不愿意吆喝”,老刘的解释是“餐饮卖的是饭菜,不是靠人情能支撑。菜好了,物美价廉,生意应该不会差。”

不仅生意、业务找到新方向,疫情也让老刘深入思考。首先,更清晰地感到,意外来得突然,所以要做好未来规划,不能盲目乱投资,还要跟上时代发展,比如他们之前冷淡外卖,现在发现趋势一定要重视。另外,体会到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道理。“加拿大饿不死人,能不能赚钱就看勤快与否。赚钱也不一定让你能发财。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健康、安定就可以,心态要放平和。”

听到门铃响,开门时,老刘已经闪回车上,我订的几份菜放在门前。我对他喊“谢谢”,戴着口罩手套的老刘摇下车窗挥手示意。口罩上方,能看到老刘笑起来的皱纹。年过半百,商界闯荡多年,眼下自己当起了送餐员,老刘很挺知足,“疫情不知道何时结束,平常心面对吧。每天有饭吃、有房子住,还担心什么?”

李姐:他们需要我们

忘记是哪个群里加了李姐的微信,微友好几年从未见面,属于典型的“点赞之交”。4月底刷圈时,看到李姐的朋友圈晒的是为无家可归者捐赠食物的照片。从此后几乎每周都能看到李姐发这类图片,一直发到现在,明显能看到越做越红火。

请李姐讲讲做这项活动的初衷。李姐说,疫情期间,大家在一个疫情互助义工群里聊天,聊起来怎么帮助无家可归者,她说可以做些食物送给他们,立即义工捐赠了巧克力和罐头,还有义工说,“你要做,我就陪你去送”。第一次他们做了些食物送到温东的奥本海默公园,那里时流浪汉露营的集中区域之一。下一周,有些义工捐了食物,但是数量不够,李姐去超市买了两百多块钱的补给,他们又去了公园捐助。之后,捐助人士、义工加入越来越多,食物渐渐丰富起来。

大温某foodbank门口排队的人们

5月份,孩子同学的妈妈从其他慈善机构分给李姐他们一些捐助面包,由此他们开始做三明治。周一、五、六,每周三次派送,每两周做一次食物——上午在李姐家的厨房做汉堡、三明治这些简餐,或者分装义工从家里做好的美食,中午去喜事登街派发。期间,他们注册了慈善组织,更多了解了规范、法律,越做越娴熟。10月,申请到了慈善机构的食物,条件是承诺做满12个月的食物派发。所以李姐他们任重而道远。

李姐家四个儿子,两个打冰球,可以想象她的忙碌。不过她说,还好,周末孩子们有时也能帮忙。厨房被长期占据是个麻烦,但是在找到免费的场地之前,貌似也没有其他办法。对于辛苦付出,李姐还能承受,“忙不忙都是过日子,只要能忙过来就行。” 李姐特别感谢众人的支持。“没有大家的支持,就没有今天。有了大家的支持,我才有勇气开始和坚持。”

许多人开车都绕行喜事登街,李姐他们去送食物遇到过麻烦吗?“那些无家可归者绝大多数都非常友善,对我们很客气、感激。时间长了,他们知道我们发食物,对我们也很关照。有一次我停车后往过拉食物时,一个流浪汉过来告诉我,让我不要往那边走,说那边刚有人喷了辣椒水,有些危险。最近下了禁足令,我们不去派发了,做好食物后送到一个机构,他们统一派发。周六我送过去时,他们那里没人帮我搬。看到我一个人搬东西,排队领食物的一个流浪汉就走出队列帮我搬东西。”

“遇到麻烦只有两次。一次是有个人在旁边吸烟,我对烟雾过敏,请他不要在我旁边吸。他不仅不走开,反而深深吸了一口,转头把烟喷到我脸上。还有一次,有位黑人领食物,拿了一个面包后又要一个,我说‘你已经有一个了’,他骂我种族歧视。他可以要其他食物。一般同样的食物大家都是只领一份。”不过李姐说,发了八个月近100次,也仅遇到这两次不愉快而已。

疫情期间foodbank的义工们

提及收获,李姐说,“最大的收获是感觉到我们把温暖带给了无家可归者。他们需要我们。”被人需要的感觉真好!

其实,不论哪一年,不论任何人,都会在过去的生活中得到许多,只是看我们是否在意。

一些空中飞人不能两边飞了。飞过来的,留下来狠狠地团聚、尽享天伦之乐。飞不过来的,隔着大洋,增强彼此的牵挂。经历过全球的大惊慌,应该更懂得珍惜已经有的幸福。

有人将花园从百草园打理成玫瑰园,有人将居室返修一新,有人修炼成健身达人,有人升级为短视频红人。无数先前双手不沾阳春水的烘焙师、烧烤师、川湘鲁越大师们诞生了。我在多伦多的一位同学今年已经读了六本书,从政治、经济到哲学,还看了不知道多少部英文纪录片,谈起加拿大时政旁征博引、用数据说话,想不服都不容易找到反对她的理由。

谁会在岁月流转中没有收获呢?!一年将尽,多给自己一些赞誉和鼓励吧。明年会不会更好不知道,至少对今年的自己说句“棒棒哒”。

 

-END-
本文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意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作者|王立
责编|林伯宴
平台|她乡LaChic
I D |chicvancouver

fungo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深呼吸 ¦ 2020年只剩30天了,这一年你在疫情中收获了什么?
分享:

相关推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