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涵曾在节目里说过一句话:人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后悔。
路过一所小学,正赶上课间休息,特意观察了一下。操场上孩子们笑着闹着,三三两两凑在一起勾肩搭背,零星几个孩子戴着口罩。我是震惊的,这和疫情前的校园几乎没有什么差别。病毒真的爱护小孩子不会对他们下手吗?然而并不是,现在daycare都有感染病例报道了。
本地自媒体近日报道了Metrotown日托感染病例
BC开学已经两个月了,家长们每天揪着心度过。在疫情地图上看到一所所被感染的学校,就像战区防控图上被敌军包抄的心情。每报道一个感染学校,就觉得一只靴子落地,终日惶惶地等待另一只靴子。
图源:CBC
家长们心急火燎,四处寻找办法。有的发起请愿,有的建群互相通报各学校疫情蔓延情况,因为我们目前得到的并不是真实的学校疫情数据。据说一旦定性为outbreak(爆发)应该会有进一步措施,也许会关校?终于,在这种复杂心情中迎来了第一所被官宣outbreak的学校,位于基洛纳的一所法语学校。
因为这一消息特意认真地观看了邦妮卫生官的疫情发布会,卫生官仍然优雅淡定地通报各种数据,面部平静,的确做到了她每日念叨的be calm。在这次发布会上,我们搞明白了几个名词的区别。exposure就是有病例暴露,cluster是小范围疫情,零星的,互不关联的。outbreak才算爆发。在记者的追问下,卫生官强调,必须是病例之间在学校里相互传染才叫outbreak。否则,即使出现好几例,但都是校外传的,就不能算爆发。
真是涨姿势了。问题是,每次家长得到信息通报的时候,都已经过去好几天了,在这几天里那些所谓校外感染的孩子周围又发生了什么?无人知道。病毒会按照周末和公众假期休息吗?真希望是那样的。
BurnabyNow最近报道了一起事件,迟到的隔离通知让孩子们和病毒共存了11天
卫生官在发布会上的重点就是强调目前的上涨数字都是因为人们参加婚礼、葬礼、生日会等社交聚会带来的,然后反复呼吁民众不要聚会,要把社交圈子缩小到六人。哦,上帝呀,那谁能告诉我社交圈强调六人,那学校的班级规模呢,为什么不是六人?这不是矛盾吗?孩子们为什么就可以有坚强的体魄承受多倍的社交人数?更何况这是最不能保证社交距离的群体?
有记者问既然出现了爆发的学校是不是考虑关校措施?然而并没有。
卫生官只是表达该学习小组全部隔离,后续再有一系列措施,具体什么措施就没有讲解。家长最关心的是具体的措施,而不是每天听到的口号:学校仍是低风险的,我们一定会确保学校的安全。现在,所有的超市收银处都有特殊材料挡板,但孩子们的课桌没有。到处宣传封闭空间戴口罩,交通工具上更是强制性的了,学校里却只是公共空间戴口罩,教室并没有必须,难道病毒也看和谁玩的好就放过谁吗?瘟疫传染病历来都是隔断传染源的措施最重要,然而,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学校却不能实施网课,也是最令家长迷思的地方。明明是一个zoom软件就可以解决的事情,为什么实施起来却比登天还难。
图源:CBC
卫生官在回答记者问时又一次强调目前的感染集中在20到50岁之间的群体,这听上去似乎与中小学生无关。但是,从目前官方公布的数字可以看到,开学一个月来,19岁以下新增确诊数字已增加73%,新增住院数量19岁以下翻了一倍,10岁以下翻了两倍。绝对数字似乎并不可怕,但这个增长率还不够震撼人心吗?
科学家曾经例证过,当人们面对庞大的灾难死亡数据时,会出现“精神麻木”。美国俄勒冈大学心理学家保罗·斯洛维奇说:“快速的直觉反应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可思议的,但它也有一些缺陷,一方面是它不能很好地处理数字量级问题,如果我们说的是生命,一个人生命非常重要,具有价值,当他身处险境,我们会做任何事情来保护他,拯救他,但随着死亡人数的逐渐增加,我们对某人死亡带来的痛苦并没有递增。”
Bonnie Henry 图源:CBC
至今还记得三月份时,我们的邦妮卫生官在疗养院疫情爆发通报会上哽咽落泪,给人印象至深,收获一众粉丝。可现在,面对每日500多病例,全省每日都出现的校园疫情,卫生官都能平静对待了,果然科学家的研究没有错。恢复经济固然重要,但孩子们才是人口稀少的加拿大未来的重要生产力,他们的健康不是最应该放在首位吗?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焦虑、恐惧、悲伤甚至懊悔,卫生官真的已经看不见了吗?
BC省选也在众说纷纭中结束了,华人同胞们,但凡你有资格投票,以后的每次选举都去投票吧。只有手中的那一票才能让你的声音被听到。否则,喊破嗓子也没有用。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作者|熙妈
责编|林伯宴
平台|她乡WEEKLY
I D |chicvancou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