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大美羌文化,西南风景线

2020-08-31 |作者: | 来源:

高度周刊原创稿件,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不久前刚祭奠了四川汶川大地震十周年,而就在汶川地区,是中国著名的羌文化发源地之一。由于地震严重破坏,从上到下启动了抢救羌文化遗产行动。有专家警告,震后古老羌文化面临消失的威胁,羌族很多被毁文物都是国家级宝贝。两万多羌人在震中去世或失踪,占羌族总人口10%。文化载体是人,所以说羌族文化遭遇了毁灭性打击。
上次谈到燕文化,今次谈谈羌文化,两者都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三千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就有羌人记载,最早被称为“左羌人”。善战骁勇的羌人喜居高山,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若干年前我曾亲往四川西部,特意到汶川与阿坝师专等地走访,感受到羌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从人类学角度更接近原始宗教,文化上有一种洪荒时代的启蒙特征,类似神话描述。在羌族文化中,有对自然的浓郁崇拜,认知体系包括方位的概念等,都与汉族明显不同。

羌族是古老民族,主要活动在西北部和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末期,黄河流域出现炎、黄两大部落。炎帝姓姜,而“姜”和“羌”是同一字分化出的两个形体,甲骨文中互用。历史学家徐中舒考证认为,羌族是西部地区最原始的部落之一。大禹也有羌人血统,其故乡就在汶川一带,在目前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就遗留大禹古迹。

现在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其人口为19.82万多人。对此数字我认为值得推敲,比起历史上羌人有相当萎缩,实际上的羌人要比此数字多得多,不少都与其他民族融合了。唐朝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另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日羌族只是古羌人一支,所以在广义的历史范畴,我个人倾向于用“羌文化”代替“羌族文化”,从中国历史看,羌文化远不止是羌族的文化,它与汉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兼容并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已超出羌族本身的规限。广义上羌族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秦朝姬姓皇族就有羌的血统,而前秦、西夏等都算是羌人政权。

羌文化含有高度智慧,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桥梁、水利、饮食、服饰乃至刺绣等。建筑领域出了不少能工巧匠,汶川不少当代校舍被震毁了,而浸透羌文化的千年古碉却没有倒塌,这些汉代以来的穹庐碉楼在1933年松潘大地震时也保存完好,引发人们感慨。对于其中一些抗震成因,其实在《后汉书》里就有所记载。

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羌族有语言没文字,虽然以后尝试过制造文字,却未见成效。所以羌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口述或其他文字。而释比则是羌文化主要传播者,通过口语中的故事和跳舞唱歌进行,多属于口传文学,被称为“释比经”。“释比”在羌语中就是神职人员的意思,从事祭祀等活动,每个释比都是一本活的历史书踪。近年来阿坝师专曾对此进行整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田野活动,已被纳入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羌族也算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特别是羌笛令人耳熟能详,在不少大诗人的作品里都有生动记载。李白在《清溪半夜闻笛》写到:“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大震过后痛定思痛,在灾后总体规划中要体现羌族文化保护。现在有关方面在考虑建设羌文化生态区和羌文化数据库,都算是亡羊补牢的善后之举,深值嘉许。

章太炎在《西南属夷小记》中写到:“姜姓出于西羌。” 经历多次迁徙,从古羌衍变成当今的部分汉族和西南各少数民族。基于此,至少在中国西南地区,羌人是一支主脉。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至今对羌文化的研究远远不够,而且大大低估了羌文化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对羌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随着更多相关文物的出土发现,或许会颠覆当今对中国历史的某些传统观点,也是说不准的。

本文发布于: 2018-6-14 14:55

fungo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大美羌文化,西南风景线
分享:

相关推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