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生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温哥华藏龙卧虎,举凡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乃至戏剧曲艺等等,都不乏技高一筹的济济才俊,也正体现了加拿大多元文化国策的特色和感召力。然而就雕刻而言,再从中细分出玉牙雕刻,相对来讲是一门比较冷僻的艺术领域,可以说在诸多艺术门类中有秀木于林之感。而定居在大温的胡昌民(Charles C.M.Hu)不但是玉牙雕刻大师,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相当自觉地以多元文化作为动力,把创作的过程作为对跨文化的探索,用精湛的作品嫁接起东西方文化对流的桥梁。
不久前胡昌民刚从上海归来,带着他的一本新著《上海象牙雕刻》,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我们于温哥华面对面交流,从中获知他在沪上参与了雕刻界一些盛事,诸多行业名流都莅临现场。



作为当年上海玉雕厂牙雕车间技术主任的胡昌民,多年修炼身怀绝技,又有众多佳作问世,无疑是人中豪杰。然而笔者最感兴趣的是,他是如何身居海外,在西方国家延续东方技艺,并且把玉牙雕刻更上一层楼,推展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象牙雕刻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历朝历代大师迭出,留下不少稀世珍品,扬名海内外,目前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上海牙雕则体现了海派文艺特色,而胡昌民恰是这一支的现当代传承者。他博采众家,作品清逸古朴,婉约精致,美轮美奂,充分体现了“细花雕”的绝代功力,

迁居温哥华后,胡昌民在这里操持起自己的“查尔斯.胡”玉牙雕工作室,假以时日,里面的作品如今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里的每件作品都凝聚着他的巨大心血,虽然各自题材不同,但它们的共性是内中都体现了艺术升华,都表现了对美的不懈追求和对生命力的顽劲张扬。

在本地胡昌民有时取材于加拿大出土的古象牙,或者是卑诗碧玉,表现内容也有本土野生动物,带有北美浑厚的风土韵味,深受主流社会所喜爱。不过倘若细致把玩观摩,就会发现里面深蕴着古老东方的内核,万变不离其宗,这种文化艺术的执拗已然沁入骨髓,在刻刀的作用下,通过每一个线条和纹路,顽强地烘托出来。形式上的西化作品,却放发出叹为观止的东方神韵,这也就是古老艺术的魅力所在,令人拍案叫绝。

胡昌民正是通过手中一把剞劂可塑的刻刀,在异国他乡屡屡展示扬我汉风的软实力,在不动声色的高雅较量中征服人心。上好的艺术品就是无国界的沉默使节,尽管胡昌民离开了他早年熟悉的上海雕艺公司,却在加国雕刻独特的华族标识,融入了他在西方社会的人生体验,内含了宏大的包容与洞彻,将太平洋的东西两岸衔接到一处。
明年即将是胡昌民抵加留学三十周年,匆匆岁月弹指一挥间,其间他虚怀若谷地向西方雕刻艺术取经,彼此参照扬长避短,主动地融入主流社会的雕刻圈,甚至成了洋车间的“中国工头”。正是出于他的坦诚踏实和认真仔细,赢得本地雕刻艺术家们的极大尊敬,他也完成了从牙雕到玉雕的华丽转身。其实对他而言,这只是载体的差异,牙雕的绝活儿在海外得以传承和转型,继续通过挥洒自如的刻刀,诉说着古道热肠的故事。
如今的胡昌民成为多面手,既能牙雕,也能玉雕;既是民族的,也是国际的;既是东方的,也是西方的。尽管浸淫在西方环境之中,他却始终保持着与母国的脐带联系。他出任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仍然参加国内的雕刻珍品展示,并且荣誉加身。这种联系保持了艺术上的造血功能,使他常变常新的同时,又能不忘初衷。于此笔者忽然顿悟,已经逐渐步入花甲之年的胡昌民,其本身就是一尊精雕细镂的艺术精品,通体玲珑剔透,风骨尽显。
象牙雕刻与保护大象并不绝然对立,对此问题笔者也与胡昌民本人进行了有益探讨。中国方面已宣布终止象牙进口,但行业人士可以将牙雕从活态的保护,积极转变为静态的保护。身居北美的胡昌民,近三十年来,他为寻找当代牙雕新出路作了深入的尝试,运用猛犸古象牙和加拿大碧玉,研究探讨技艺的传承和转型,这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有益作为。
本文发布于: 2017-1-31 10:48
阅读 148922 评论(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 胡昌民:玉牙雕刻在跨文化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