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正在走远的城市记忆:温哥华四大历史遗产区域巡礼

2020-08-28 |作者: | 来源:

高度地产原创稿件,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温哥华炽热的房地产市场,在近两年来愈演愈烈,土地资源之争随之升级,城市要发展,资源如此稀缺,当短期利益遭遇城市远景,保护历史文物与生存发展这对矛盾是否真的不可调和?何者应该优先?这既拷问当局者的政策水平也在考验着民智,本期《高度》周刊将带领读者,一起回顾这座城市四大历史遗产区域的珍贵遗存,共同思考保护与发展的“硬”道理。

1986年,当温哥华纪念建城100周年的时候,市议会提出一个对现存文物建筑进行保护的项目,后来演变成为遗产行动计划《Heritage Action Plan》,它于2013年12月获准实施,这是一个对城市现存文物资源进行保护的政策依据和执行工具。
有关方面意识到,这些历史建筑是温哥华这座城市重要的文化遗产,必须通过法律法规确保对开发建设进行有效监管,对重要的遗产建筑实施保护、恢复和重建。这个方案共划定了四大历史遗产区域(heritage areas),分别是唐人街(Chinatown)、煤气镇(Gastown)、桑纳斯(Shaughnessy)和耶鲁镇(Yaletown),在相关法规和配套措施的保护下,这四大社区的历史风貌将有幸免于遭受破坏的厄运。
唐人街:
唐人街是温哥华这座城市最早的社区之一,这也是一个独特的社区,所有建筑是针对主要来自中国广东人口的文化及社会特点而建设的,虽称为 “中国城建筑”,实际上是一种具广东风格的建筑物,它本身留有早期欧洲文化影响的痕迹,主要是来自葡萄牙语及意大利语系,再结合当时流行的维多利亚时代建筑特点,是几种文化交互影响的产物。建设年代介于1886年大火灾与1929年的大萧条期间,集中体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典型特征。
这些房子在筹划时期已十分清楚必须同时兼顾零售与住宅的不同用途,这种特性是温哥华同时代其他建筑所没有的。它独特的城市格局和民居安排,具有鲜明的特点与形象,如今已经成为温哥华这座城市认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片打街(Pender)是唐人街的核心,在那里存有的众多遗产建筑,是重要的文化设施以及华人社团和慈善机构所在地。这些建于百年前的建筑,属于优先保护的范畴,尚待修缮。
华人社区的积极参与促进了唐人街的发展,这也是加拿大文化多样性、国家核心价值之一的集中体现,片打街由于其独特性,及其对城市重要的历史价值,在2009年被确认为加拿大国家历史遗址。
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区域,最生动的部分主要体现在沿东片打街的街景上。特点包括了:(一)临街建筑挤在25至50英尺的狭小夹缝中,深度约122英尺;(二)这种一家挨着一家的店面建筑,通常在中间有个天井,经由通道前后相连;(三)现存建筑多为2-5层楼;(四)这种狭小的分割模式和临街小楼形成了独特的“锯齿”状街景,以及形形色色的屋顶轮廓线;(5)具有悠久历史的车道,方便行人及商业活动出入。
从历史的角度看,唐人街是集合生活、娱乐和商业功能于一体的地方,片打街曾经因为丰富多彩的夜生活而充满活力,因而广为人知。由于包括唐人街社团在内的历史建筑高度集中,如今的唐人街仍然完好保留当年的城市风貌。这里的社区结构,特定族群,夹杂着市井喧嚣和独有的气味,借由建筑这个载体,共同组成了唐人街独特的风景线,引人入胜。

煤气镇
煤气镇作为温哥华这座城市的发源地,对于卑诗省乃至整个加拿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始建于1887年横贯北美东西两侧的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就是以这里为终点,因为这里位于Burrard内湾,当时是面向太平洋的重要港口,也是温哥华工业、商业及商住核心区。
区域内的建筑,几乎全部建于1886年那场大火与1914年一战前夕,是温哥华历史最悠久、杰出建筑作品最集中的区域,它们包括了一些维多利亚时代意大利风格和爱德华商业建筑风格的典型作品。

60年代为了高速公路建设及城市发展的需要,煤气镇与唐人街及附近区域面临被改造的命运,是公民组织极力抗争才逃过一劫。1971年在市府要求下经省府确认,这两个区域被列为历史遗产区域,煤气镇与唐人街一起代表了上世纪商业及工业时代的文化遗存,重要建筑群被载入遗产名录而整体保留下来,使得今天的人们仍能够重温这座城市最初建成时的原貌。

(一)煤气镇都市形态
现有的煤气镇建筑群体无论是城市形态还是街景,都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风貌。建筑物从1至13层不等,其中最多的还是2-4层的建筑物,这种高度上的变化形成了典型的“锯齿”状轮廓外观,同样的形状在唐人街也能见到。建筑外观以砖或石头装饰,建筑特色因为它们本身在煤气镇所处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变化,大面积的仓库建筑集中于Water街;而狭窄、外观更为复杂的建筑,则是沿着Cordova街而建,那里是迈入20世纪时,温哥华的主要商业街。
煤气镇建筑物的高度模式决定了那个时期整座城市的大致形态,特别是Maple Tree Square附近,那一片以2-3层为主的建筑群,正是由它们构成了煤气镇最重要的公共区域。

(二)“锯齿”简介

煤气镇的建筑物高度模式形成了该地区特有的城市形态,特别是沿着Water街而建的建筑物,“锯齿”状建筑轮廓凝固下了那一时期的典型风貌。有些建筑显得低而狭窄,另一些则在高度与宽度上胜出一筹,整体错落有致。几乎所有房子上面都有突出的飞檐,这些都是依照原屋主的需求和愿望而特别设计的。“锯齿”也被作为煤气镇建筑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而被列为遗产管理的重要考虑因素,这对保留和保护该地区的建筑形式至关重要。

(三)建筑布局和材料
煤气镇典型的历史建筑,具有风格统一、材料贯穿始终的特点。外立面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高、开放的店面;楼上的墙面通常有窗户;顶部有隆起的檐口。材料几乎都是砖混:用砂岩、花岗岩和砖混合使用。通常情况下,临街的部分精美而复杂,而背面的部分就简单得多,后立面基本上使用比较便宜的砖或者是粉刷。
煤气镇作为温哥华城市诞生的地方,标志着这座城市的过去,如今那里游人如织,坐在露天咖啡馆,看时代潮人来来往往,很容易产生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它的形式与当代和未来建筑共同组成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整体,是这座城市值得骄傲的一笔财富。

桑纳斯
第一桑纳斯区位于阿布特斯街(Arbutus St)和奥克街(Oak)、西16街和爱德华国王街(King Edward)之间,这个社区具有十分鲜明的区域特征,主要是由许多拥有茂密的私家花园和大型独立屋所组成。风景如画的街道布局集中在“新月”区,亦即位于东Granville街的高地,环绕着椭圆形、绿树成荫占地达1.45公顷的公园。弯曲的街道布局、一览无遗的林荫大道和丰富成熟的植物景观,与毗邻居民区隔开来。
1940年以前的宅邸体现了各种各样鲜明的传统建筑风格,以新都铎风、联邦殖民风、艺术与工艺风为主,即使是后来新建的房屋,也被要求沿用该地区原来的历史建筑规范,很少有现代风格的设计。第一桑纳斯区作为遗产区域的价值,主要因为它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CPR),在温哥华城市发展中曾经发挥核心作用的一个住宅区,它也是早期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绝佳案例,是房地产开发与人文景观同时发扬光大的典范,这个区域也是传统建筑风格的集大成者,很多作品出自当时卑诗省的建筑名家之手。
当年杰出的建筑师包括Maclure、Fox、Parr、Fee、Sharp、Thompson以及Thomas Hooper,都在这里留下了不少优秀作品。
“Shaughnessy”的名字来自于它的奠基人Thomas George Shaughnessy,这位美国人原本是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普通员工,通过努力成功晋升为该公司总裁。1909年,在他的筹划下这家铁路公司开始涉足房地产行业,就是由于他的领导,位于温哥华西区的这片土地被成功开发成为当时精英阶层的高尚住宅区。
第一桑纳斯区浪漫的城市景观,是由满地可的景观设计师Frederick G. Todd与丹麦工程师L.E. Davick携手打造,该设计反映了Todd对城市规划中关于“花园城市”的理念,而这个理念的缔造者英国的Ebenezer Howard爵士,于1898年发起了一场改变城市面貌的新思潮。当时北美不少城市花园社区都是Todd的作品,包括满地可的皇家山。

郁郁葱葱的花园形成了第一桑纳斯社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它既能保有隐私、保护停放路边的车辆,同时还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园林绿化由树木、灌木及花草,组成大小、质地及颜色各异的丰富层次。微微弯曲绿树成荫的街道,分层美化和茂密的私人花园一直导向不曾间断的远景,创造了一个品味独特的“花园城市”小区,这里的树木也极不寻常,是CPR专门从加拿大其他地方和海外专门进口而来的。
上述种种,都成为这个社区受到保护、值得好好珍惜的历史遗存。
据说当年第一桑纳斯社区开售时盛况空前,头戴圆顶礼帽、身着华美礼服的人们在West Hastings大街上排成的队伍,足足延伸了四个街区,人们争先恐后想要缴纳一千元定金,以便把自己的名字留在这片尊贵的土地之上。在这之后,CPR再接再厉推出第二处和第三处Shaughnessy社区,可惜都未能续写辉煌,第一也便成为唯一,只因CPR为之投入了太多的心血与智慧,第一桑纳斯区至今依然堪称房地产业无可比拟的顶级作品。
耶鲁镇
耶鲁镇是20世纪初叶发展起来的集中仓储区。它的发展与CPR息息相关,1986年自从世博会之后,CPR把它的维修工场搬迁到福溪北岸,耶鲁镇开始转型为高密度住宅区,当时留存下来的两排货仓成为旧工业时代的记忆,在这片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高尚住宅区内,竟意外成为一片凭吊城市历史、缅怀昔日情怀的纪念碑。
硕果仅存的建筑物其特殊风格主要体现在房屋主体都是由厚重的木材、砖墙和水泥所组成,甚至是狭窄的街道也延续了旧日的风格。大量风格类似的建筑物矗立一排又一排,形成耶鲁镇风格划一并独具特色的风貌。
遗产管理计划把重点放在了对现有仓库建筑的改造,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融入现代建设元素,实现功能的转换,这个区华丽转变为集合新的商业、工业及住宅等现代用途的时尚综合体。随着越来越多的精品店、酒吧和咖啡馆的进驻,它集时尚、休闲与娱乐于一体的名号进一步打响,成为旅游热点。

其实官方与民间也都意识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历史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凝固的时间标本,从中可以了解到这座城市发展的历程,例如每年在唐人街的中国新年庆祝活动,极大地增进了社区身份认同和对土地的认同。恢复和保持遗产资源也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反哺经济,形成良性循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温哥华城市遗产管理方案由三个部分组成:1)遗产管理计划(Heritage management plan);2)遗产登记(Heritage register);3)公众教育工作(Public education efforts)。这个方案是否还能坚持彻底地贯彻下去,确实是一个难题。

本文发布于: 2017-4-15 01:59

fungo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正在走远的城市记忆:温哥华四大历史遗产区域巡礼
分享:

相关推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