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温哥华重塑城市天际线

2020-08-28 |作者: | 来源:

高度地产周刊原创稿件,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导语:
诚如我们所知道的,城市天际线是现代城市的精神图腾,它把城市的个性浓缩在了外廓、立面与层次三维聚合的空间里。2012年建成的伦敦碎片大厦(昵称小黃瓜),这幢曾被评为英国最丑的建筑,无人能否认它“展示了伦敦战胜经济衰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心”(前伦敦市长语)。1986年之后的温哥华,不再甘于做一个北美西岸寂寂无闻的小城,开始展现浪奔浪涌的城市梦想,一幢计划坐落在温哥华市中心高豪港的新住宅楼,即将成为全球最高的混合木结构建筑,或许正是这个雄心的最新写照。本期《高度》将探索这座城市的崭新天际线。

正文:
本地开发商Port Living日前首次向公众展示了一个新项目,大厦起名“Terrace House”,是由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坂茂所设计,将坐落在温市中心的高豪港社区。关于它的体积、大小及高度等细节,须在今年晚些时候才会公布,不过可以确定知道的是,它将是世界木结构最高楼。就在附近,也有另一位日本重量级建筑师隈研吾的作品——Carved Tower,正在兴建之中。  

大师操刀全球最高木结构大厦

Terrace House外观看上去就像是一个透明的直角三角形,被玻璃外立面所包裹,它很容易被当成普通的摩天大楼,而发展商透露,其实Terrace House是由混凝土和钢芯支撑的木质框架构筑而成,所有木材均采购自卑诗省本地。    
“坂茂因为致力于使用创新材料而蜚声国际,他所设计的这幢住宅大厦,补充和重新定义了温哥华建筑材料的天际线。” 发展商的发言人告诉媒体,“这种创新的设计,标志着全球木材设计及宜居标准的里程碑。”
这是日本设计大师坂茂在加拿大的首个项目,但他之前因为大量使用木材甚至是纸张作为建材已经闻名遐迩,包括2000年在德国举行的世博会上,使用低成本纸张所建成的日本馆。他感人至深的作品,是多项发生在灾害地区可以快速安装的救灾安置房,例如1994年发生于卢旺达的种族灭绝人为灾难,1995年的科比大地震,2005年发生于新奥尔良的卡特里娜飓风,以及最近一次的2015年尼泊尔地震,在上述灾区处处可见到他的“纸屋子”。 
2011年新西兰的基督城发生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坂茂提出设计一座可容纳700人的临时教堂,使用了纸管作为支撑,证明纸质材料也可以成为耐久的结构。他还出人意料地使用中国竹编帽子的方式设计法国蓬皮杜中心新馆,建筑空间充满自由灵动的艺术张力,为人所津津乐道。
坂茂曾经在2014年因为他竭诚的人道主义努力,获得了现代建筑界最具声望的普利兹克建筑大奖。
此外,另一幢以木材为主体、位于UBC的18层高木制建筑物也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这所计划于2017年夏天落成的学生宿舍,可容纳408位学生入住。
跻身国际大都市的建筑图腾

近年来,致力于跻身国际大都市行列的温哥华,正加紧步伐打造它有别以往、全新的城市天际线。一些开发商开始聘请全球知名的建筑师,例如Bjarke Ingels、隈研吾、舍人(Ole Scheeren)以及Herzog & de Meuron等,来为他们即将开发的重大项目操刀。这些堪称大师级的建筑师分别设计了位于Granville北端的“温哥华一号公馆”(Vancouver House)、“Carved Tower”、“Jenga Tower”和温哥华新美术馆。

有了名家加持,更能确保公寓单位较高的定价,这无疑是开发商们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温哥华这座越来越倚重房地产经济的城市,这些高楼也代表着另一种力量,与先期占据市中心重要位置的银行大厦、各大酒店及写字楼共同组合成崭新的格局,极具象征意义。
至少有五个大型而独特的项目将在高豪港附近兴建,其中也包括坂茂的混合塔,这幢建筑物恰好过了西端区的边界、在高豪港的末端。
此前,温哥华大多数地标性的建筑往往是出自本地建筑师之手,例如Canada Place,就是由本地知名建筑师事务所DA Architects + Planners一手打造,他们也是另一个地标性建筑——温哥华中央图书馆的设计者。

现在情况明显有别以往,温哥华一号公馆舍近求远,越过大西洋从丹麦延请国际知名的Bjarke Ingels建筑设计师事务所设计。据说其外表蕴含一座游龙盘旋千‘喜’的深意,相信这个概念的形成与具有香港背景的开发商——西岸置业(Westbank)不无关系。  
Bjarke Ingels这位近年在国际建筑舞台上迅速蹿红的新锐设计师,最新为世人瞩目的作品包括在纽约世贸中心遗址建造的一栋摩天办公楼,他的方案成功打败英国建筑大师福斯特勋爵(Lord Foster)的设计而获选。上海世博会里的丹麦馆也是他的杰作之一。他的作品经常出人意表,蔑视一切公约与信条,他也把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学的概念引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却力求获得一种介于俏皮与实际应用间的平衡。 

另一位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的新作——大型居住建筑Carved Tower,同样位于温市中心,这是他在北美的首件同类作品。这幢43层的塔楼如同一道柔美的曲线划过空中,隈研吾对温哥华的光线印象深刻,他希望能抓住这个转瞬即逝的微妙特质, “简洁的玻璃幕墙和丰富的景观层次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让底部空间连贯而流畅。这也是对温哥华这座繁华城市中无处不在的自然的致敬。” 隈研吾说。
从立面上的嵌板、木结构里的木料到走廊中的地板,这幢巨大的塔楼,就是由无数个小单元一点一点组合到了一起,最终搭建成一个恢宏的建筑。木质结构的运用也与设计师遍布世界的作品遥相呼应。
隈研吾自认的代表作,包括位于日本东北的“广重美术馆”和北京长城脚下的“竹屋”,他十分珍视“建筑的存在来自当地伙伴”的理念。他以突显日本传统庙宇特色的方案,取代另一位设计大师扎哈,因而获选东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的作品,更加广为人知。
巧合的是,Carved Tower的开发商也是西岸置业。

相比之下,德国籍名建筑师Ole Scheeren设计的Jenga Tower带着几分稚气,犹如一件矩形积木作品,但他把小朋友的堆叠方式推向了51层的摩天大厦高度。设计师自己的解释是,他希望把城市与自然结合在一个立体的雕塑体内,那些水平向四面八方凸出的立面,呈完全不对称状,充满着出其不意的遐想,是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之间对话和连接的媒介。  
Ole Scheeren最为华人所熟悉的作品是CCTV总部大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大裤衩”。这件备受争议的作品,曾获得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颁发的2013年度全球最佳高层建筑奖,算是为设计师的专业成就正了名。当他接下温哥华的项目时,雄心勃勃地表示自己的新作品“提出了一个精心设计的独特轮廓,以便符合城市空间的特别需求,并将成为激活这座城市天际线的崭新项目。”
去年9月,温哥华美术馆公布了新馆的设计方案,由瑞士建筑事务所Herzog & de Meuron担纲设计。这座四方盒子一般的房子,错落有致的组合,使得外形具有丰富的动感,它完全不像是座落在一个繁华都市的中心,反而像是热带丛林中的一幢竹楼,绿色气息扑面而来。
Herzog和de Meuron把美术馆设计得“非常低调”。两人以使用新型建筑技术和材料而著称,去年,巴黎当局批准了他们一个高180米三角形塔楼的设计方案,这是巴黎时隔40年之后再度有高楼项目获批。在阐释自己的建筑理念时,Herzog和de Meuron如是说,“我们从没想过要让自己的建筑看上去像艺术品。我们总是把它们当做城市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无论有没有我们的参与,都是附属于改变的一部分。”
这对拍档最著名的作品也同样与北京有关,他们设计了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

“明星设计师”为“低调”城市量身定制
天际线曾经属于上帝,那些穿透地平线的尖顶和穹顶向上延伸被视为崇高的象征,但是现在,城市的天际线经常代表一座城市的性格,它往往也揭示着这座城市真正的权力所在。每个全球一线城市以及亚洲许多二、三线城市都想拥有一幢或几幢标志性大楼,这使得城市天际线出现了大量千奇百怪的轮廓,就像北京的“大裤衩”。 
我们看到,温哥华在努力重塑城市天际线的时候,尽管希望打破千篇一律、蓝绿色调的水泥森林沉闷格局,不过很显然,它也不打算与城市原有的基调太脱节——以夸张的外形吸引注意力,与周边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温哥华更在意以其他方面取胜,比如精心提炼这座城市甚或整个区域最动人的元素,使之融入建筑作品之中,由人细细品味。 
上述这批打上“明星设计师”标签的作品,大致呼应了“低调”的城市性格,它们不约而同地强调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并没有高度上的哗众取宠,外观甚至是略显平淡却耐人寻味,想象一下在光影作用下的Carved Tower,犹如披上一抹抚媚的轻纱,该是怎样的动人;而四方盒子一般的新美术馆,它们都无缝融入公共空间,从远处,你或许不会注意到它们,但身在其中的市民会感到自住,觉得它们很重要。
在这轮建设中,本地最多见的木料建材被隆重地推介和重视,成为当然的主角。它们被突破往常使用的极限——向前所未有的高度进发,同时它们也被用来塑造深具环保概念的建筑空间,与温哥华坚持不懈打造世界最环保城市的理念相呼应。至为重要的是,它们都不是一栋一栋孤立的高楼,能很容易让你知道你所身处的城市,在温哥华。 

本文发布于: 2016-8-22 08:50

fungo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温哥华重塑城市天际线
分享:

相关推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