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双语剧作《Salesman之死》上演,原型申慧辉:阿瑟.米勒的影响一直在

2023-10-14 |作者:Yan Liang | 来源:RCI

整整四十年之后,百老汇重现这段中美文化交流中的历史性事件。

20231014_salesman-zhisi_jikza

纽约长江话剧团推出的双语剧作《Salesman之死》,正在外百老汇上映,全亚裔女性出演。照片:RADIO-CANADA / MARIA BARANOVA

 

它讲述了整整四十年前,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 – 2005)应邀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亲自执导自己最著名的作品《推销员之死》。

《Salesman之死》的编剧程异和导演李麦(Michael Leibenluft)选择了当年为阿瑟.米勒人艺排演做翻译的年轻人申慧辉的视角,来讲述这段中美文化交流中重要往事。

更为独特的是,这部剧所有角色都由亚裔女演员出演,而且,全程双语表演和字幕,令人期待。

剧中主人公原型、翻译申慧辉已经移居加拿大多年,目前在温哥华担任写作教师。在Salesman之死公演之际,加广中文采访了申慧辉,回忆当年的这一盛事。

申慧辉告诉记者:

我从来不吹嘘自己曾经做过什么事,就像莎士比亚的那句话,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但这次,我还是很惊讶的,我当时就是一个小小的翻译,刚刚毕业的北大青年教师,竟然在四十年后,还有人关注那段经历,还有人写了剧本。我就和丈夫开玩笑说,看来,靠近明星还是能借到他们的光的。

引自 申慧辉
20231014_arthur-miller-sheng-huihui_onwl0

1983年,阿瑟米勒在北京人艺排演《推销员之死》工作照,右一戴眼镜者为年轻翻译申慧辉,站立者为阿瑟米勒,左边为著名艺术家英若诚。照片:RADIO-CANADA / FILE

偶然和必然

申慧辉表示,她喜欢程异和李麦这部新作讲述故事的角度,即从一位年轻翻译的观察,反映八零年代初,中美关系破冰,依然是非常朦胧的,而中国人已经展现出渴望学习和了解外国世界的心态。

她认为,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中国人对美国人的了解还是远远多于美国人对中国人的了解。

有意思的是,四十年过去了,美中关系的历史走向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对此,申慧辉认为,程异这部作品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希望在民间,中美想把关系改善,单单是政府层面的努力是不够的,民间的积极行为还是很有帮助的。

在话剧结束的部分,申慧辉还通过视频的方式出现,以中英文双语做一段一段独白,讲述自己的经历。

剧作家程异和导演李麦为了写作这个剧本,多次采访了申慧辉。

程异在接受英文媒体采访时表示,通过深入研究中美之间这一次真正的历史性的合作,把这个实例与当今美国围绕移民的辩论联系起来。他希望为这一当下的问题带来历史视角,让观众了解,当美国向外开放时候,才是它最强大的”。

20231014_arthur-miller-tony-life_9dbdk

1999年6月,阿瑟.米勒(右)得到美国戏剧最高奖托尼奖的终身成就奖。照片:AP / KATHY WILLENS

阿瑟.米勒印象

1983年,为了给人艺排演《推销员之死》,阿瑟.米勒在北京待了48天。之后,还与他的摄影师太太英格一起,出版了《‘推销员’在北京》这部回忆作品。

申慧辉回忆当时的情景,表示:阿瑟.米勒是非常有勇气的。1983年,中国走出文革不久,中美文化交流几乎没有,而如此知名的美国剧作家,勇敢走出去了,这也是一种冒险,像是一次赌博。但他做到了,并且成功了。

我印象中,阿瑟.米勒非常严肃,对工作认真,而且,有很强的观察力,比如在不懂普通话的情况下,他能准确地看出演员的表演和口音问题;而且,他非常有观察力,一直在想办法用他的认知来理解中国,并以此帮助中国演员理解《推销员之死》中人物的逻辑。

引自 申慧辉

申慧辉表示,对她个人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与阿瑟.米勒建立彼此的信任和宽容,建立良性的沟通。在这点上,她感谢两位前辈,英若诚与阿瑟.米勒,大约用了一个星期左右,他们之间的信任和良性沟通就完全建立起来了。

当时,中国人并不了解美国,对大萧条仅仅是听闻。所以,在剧本的主题思想挖掘上,剧组所有人都尽了最大的努力去理解。

阿瑟.米勒到达前,人艺的艺术家认为,本剧的切入点是望子成龙,以此来理解主人公威利.洛曼和儿子的关系。

但阿瑟.米勒到达之后,和大家分享,这部戏不单单是讲述望子成龙,也不单单是一个小人物的悲剧,而是个人,比如威利.洛曼,无论他如何努力、上进,要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但最终却失败了。他希望用这个人物来提出一个问题,威利为什么会失败?因为他是整个社会的牺牲品。

申慧辉表示,一个好的作品是有多重主题的。阿瑟.米勒被称为美国戏剧的良心,他的作品最重要的主题是社会批判。

20231014_arthur-miller-in-beijing-cover_r9ek6

1984年,阿瑟米勒出版了手记《推销员在北京》记录这段历史。照片:RADIO-CANADA

阿瑟.米勒的影响力会持续下去

阿瑟米勒被称为美国戏剧界的良心。六零年代,因左翼政治立场,他遭到美国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调查。而他最为著名的轶事是,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是他的第二任妻子。

1978年,阿瑟.米勒第一次前往中国,就与中国戏剧界泰斗级的人物会面,包括曹禺、黄佐临、以及英若诚等。

文革结束不久,戏剧家黄佐临就把阿瑟.米勒的“萨勒姆的女巫,The Crucible”搬上舞台,它讲述的是政治或宗教迫害,也是影射文革的疯狂。

而阿瑟.米勒在人艺执导作品,也给中国戏剧界带来影响力,带来国际视野,从那时开始,北京人艺排演了很多外国剧作家的戏。

直至今年年初,导演、演员何冰还把阿瑟.米勒的作品《代价,The Price》搬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20231014_monroe-and-miller_azr9m

1956年6月,在纽约,刚刚那举行婚礼之后的玛丽莲梦露与阿瑟米勒。照片:ASSOCIATED PRESS

偶然与必然

至于申慧辉,她在完成了这项艰巨的翻译任务之后,调入了社科院的外文所。再后来,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奖学金前往美国进修,并一直从事戏剧研究。

她表示,或许为阿瑟米勒做翻译的这段经历,帮助她得到了哈佛的奖学金,因为这让他们相信,“我能够在戏剧研究上做出一些事情来。

虽然成长于文革时期,说起自己的经历,申慧辉用了独特而幸运来形容。

七零年代初,中国外交领域人才断层,急需新鲜血液,而全国仅两所大学为此破例恢复了大学英语系招生,其中之一就是辽宁大学。当时年仅16岁的她,因为品学兼优,直接从当地中学被推荐至英文系就读。

辽宁大学毕业后,她留校任教,之后一年,参加了教师培训。

现在回想,申慧辉觉得,这一年,她其实是为之后的研究生考试做了很好的准备。1978年,文革后第一次研究生招考,她凭借优异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英文系。

在北大英文系就学期间,她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建议她研究阿瑟.米勒戏剧作品。杨先生当时的评价是阿瑟.米勒的影响力将持续下去

正是所有这些看似偶然的事情,令英若诚先生决定邀请她担任阿瑟.米勒在人艺排演时的翻译,变得水到渠成。

Yan Liang

Fungo Ads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代表本站支持其观点。若有文字、图片及视频等素材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双语剧作《Salesman之死》上演,原型申慧辉:阿瑟.米勒的影响一直在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