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马克龙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中国行程已经在4月7日结束。与马克龙受到的隆重款待不同,冯德莱恩似乎受到了中国方面的冷遇。分析人士认为,这并不只是因为冯德莱恩近期发表了对华强硬的言论。
(德国之声中文网) 法国总统马克龙4月7日造访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并发表演讲,受到了中国学生的热烈欢迎。据现场的法新社记者报道,数百名大学生围住马克龙,争相与法国总统击掌或者自拍。
在演讲中,马克龙对中山大学的学生表示,应当具有”批判精神”,使自己成为”自由、理性的人”。
在提到俄乌冲突时,他说,俄罗斯发动的战争”显然违反了我们的国际法”,”俄罗斯决定对邻国进行殖民,且不遵守规则。”
他还强调中法两国”有责任维护当前遭到削弱的国际秩序”,并且”根据21世纪的现实情况去重塑它”。
马克龙与习近平4月6日检阅仪仗队
俄乌冲突是重点议题
俄乌战争是此次马克龙三天访华行程的最重要议题,他不断劝说中方不要为俄罗斯的侵略行动提供支持,还在4月6日与习近平的正式会谈中说”我可以指望你让俄罗斯恢复理智,让所有人回到谈判桌前”。4月7日的中山大学演讲后,马克龙在广州松园再次和习近平进行非正式会晤,讨论俄乌冲突。和前一天类似,习近平强调中方在乌克兰议题上”绝不从私利出发处理问题”,呼吁有关各方”承担起责任,相向而行,为政治解决创造条件”,并且”欢迎法方就政治解决危机提出具体方案,中方愿予以支持,也愿发挥建设性作用。”马克龙则回应说,法国方面同样认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需要兼顾各方合理关切”。
在这场非正式会谈后,中法双方发布了一份包含51点的联合声明,其中约1/5的篇幅着墨俄乌冲突,不过并没有点出俄罗斯的名字,也没有谴责侵略行为,只是笼统地表示”双方支持一切在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基础上恢复乌克兰和平的努力”。双方在联合声明中再次强调”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呼吁不采取任何可能加剧紧张风险的行动”。
在这份联合声明中,法国还”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两国将延续元首年度会晤机制。值得注意的是,中法两国还”同意深化战略问题交流,特别是深化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与法国军队太平洋海区之间的对话,加强在国际和地区安全问题上的相互理解。”
冯德莱恩在北京警告中方不要试图用武力威胁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
冯德莱恩遭到冷遇
与马克龙在中国受到热情款待相比,一同访华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则明显受到了冷遇。中国官方媒体对马克龙的访问大加赞扬,却很少提到冯德莱恩。马克龙乘坐专机抵达北京时受到隆重欢迎,而冯德莱恩则乘坐民航班机访华,且在机场使用普通的乘客通道。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上,官方媒体发布有关冯德莱恩的新闻时,不少中国网民还在评论区嘲讽冯德莱恩”只是美国利益的傀儡,因为她的丈夫以及子女早已加入美国籍,是个彻底的欧盟’裸官'”。不过,经德国之声查证,冯德莱恩的7名子女中,只有2名加入了美国籍,其余5名以及丈夫仍然是德国籍。她本人也曾经在2019年从德国国防部长转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前对媒体确认过这一点。
冯德莱恩在中国遭到的冷遇很有可能和她近期的言论有关。就在3月底,她在一个智库发表演讲,称欧洲不应当和和中国”脱钩”,但是应该尽可能地”与中国风险脱离”。欧盟委员会主席指责习近平在俄乌战争愈演愈烈之时依然在维护与普京的”无上限友谊”,认为中俄关系已经成为了欧中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她还说,中国已经发生了改变,”在国内更具压迫性,在国外更加自信”,而且中共政权的目标就是”以中国为中心,推动国际秩序的系统性改变”。
马克龙与冯德莱恩一同前往中国 但显然在追寻不同的目标
中方担心欧盟”不脱钩但要脱险”
在4月6日与习近平会谈后,冯德莱恩也公开对外界表示,欧方”希望中国不要直接或间接向俄罗斯提供任何军事装备,因为我们都知道为侵略者提供武装会违反国际法,将严重损害欧中关系。”她还警告中方不要单方面用武力或者威胁使用武力改变台海现状,并对新疆等地的人权状况表示担忧。冯德莱恩在北京也再次提到了欧中经贸失衡问题,指出欧中贸易逆差已经在过去十年扩大了3倍,认为这一趋势”不可持续”,”潜在的结构性问题”亟需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冯德莱恩还对外界披露”中国领导人表示愿在条件和时机成熟时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举行会谈”,而中国外交部则回应说”实际上中方同包括乌克兰在内的有关各方都保持着沟通,中方始终站在和平一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为实现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
若干名欧盟驻华外交官对德新社表示,马克龙与冯德莱恩在北京的冷热不同待遇,并不单纯是分别”唱红脸和唱白脸”的结果。这些不愿具名的外交官指出,北京正在发动魅力攻势,试图离间欧美关系,但是冯德莱恩则坚信大西洋两岸拥有几十年的信任基础与深厚友谊;此外,马克龙与冯德莱恩访华的任务也很可能是不同的:前者在追求法国的利益,而后者则谋求为整个欧盟制订共同的对华战略,而北京方面事实上对布鲁塞尔以及柏林方面近期屡屡传出的”不脱钩但要脱险”论调非常担心。
(法新社、德新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