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午朝大典的乌龙闹剧,揭开了《万历十五年》的序幕。
公元1587年阳历3月2日午餐时分,一反往日的宁静,大街上熙熙攘攘,异常混乱和喧嚣。原是传言,皇帝要举行已暂停许久的午朝大典。
尽管这个传言有诸多不合理之处,但文武百官哪敢怠慢,连衣冠都来不及整理就匆忙奔赴皇城。
直到文武百官都汇聚至端午门前朝拜,这才惊动了皇帝。
万历皇帝大惊,要举行午朝大典,怎么没人通知我!
最终“近侍宦官宣布了确切消息,皇帝陛下并未召集午朝大典,官员们也就相继退散”。
午朝大典是关乎皇帝和文武百官的重要仪式,闹了这么大的乌龙,实在有失体统。然而一番追查下来,已无法考证讹传的源头。
此事触怒龙颜,万历皇帝对全部在京供职的官员均罚俸两个月,处罚异常严厉。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的开端,对于大男主万历皇帝的出场,为何从这场午朝大典的闹剧开始?我们不妨在书中寻找下答案。
▲明神宗朝服像
作者有这样一段话“从皇帝到臣僚都彼此心照,朝廷上的政事千头万绪,而其要点则不出礼仪和人事两项。仅以礼仪而言,它提现了尊卑等级并维护了国家体制”。
这场戏剧性的事件,如果放到现在,我们大可一笑置之。然而在古代朝廷中,这些繁文缛节,代表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是国家有序统治的基础。
而“礼仪”两个字,如同一个诅咒,伴随了万历皇帝一生。万历皇帝是封建礼仪制度的囚徒,也活成了“礼仪”的一部分。
万历皇帝是对各种礼仪再熟悉不过的君主。因其父亲隆庆皇帝身体衰危,就为年仅8岁的朱翊钧早早举行了象征成人的冠礼。
完成冠礼不久,隆庆皇帝就驾崩了。10岁的朱翊钧登基,改年号万历。
自登上皇位,万历皇帝就必须遵循各种礼仪。祭天地、把祖庙、庆元旦、赏端阳……各项仪式中,皇帝都是万人瞩目的主角,要穿着华丽繁琐的特定服饰,言行举止都要遵照规范,有任何一点差池,都要被母后和群臣责难。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公元1587年,也就是万历十五年时,24岁的万历皇帝,已经在位快15年了。
尽管此时朱翊钧正值青年,但一路的拔苗助长,让他出现了严重的怠政状态。执政的中后期,朱翊钧几乎很少上朝,整日沉迷酒色,导致身体每况愈下。
万历皇帝在位48年,竟有近30年都处于不理朝政,逃避群臣的状态。
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到“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
然而,我们的大男主万历皇帝,并非一开始就是一个昏君。分析他一路的成长和变化,也就引出了《万历十五年》一书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对万历皇帝的一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首辅张居正。
万历皇帝登基时,因年幼无法独立处理朝政,所以政务基本全部依仗内阁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是一代名相,他为挽救岌岌可危的明王朝,在政治、经济、国防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法革新运动,使万历皇帝在位时出现了短暂的兴盛局面,史称万历中兴。
同时,张居正还是皇帝的老师,深受皇太后的器重,如果小皇帝学习不认真或者贪图玩乐,张居正可以不留情面地严厉批评。
所以,万历皇帝对张居正一直十分敬畏,从不直呼其名,总是毕恭毕敬地尊称“首辅张先生”。
对于张居正的决议,小皇帝基本百依百顺。就连万历皇帝自己都说:“卿平日所言,朕无一不从。” 足见,当时张居正在朝堂上呼风唤雨的地位。
对于万历皇帝来说,张居正是恩师严父般的角色,更是他在朝堂上最为信任和依仗的人。
然而,这一切在1582年张居正病逝后,彻底改变。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张居正虽能力超群、政绩突出,但在朝堂上,他大权独揽,独断专行,且个人生活极尽奢靡,朝廷里很多人对其一直敢怒不敢言。
墙倒众人推,在张居正过世后,官员们纷纷上书弹劾。一夜之间,他跌落神坛,成了十恶不赦的罪人。
对于万历皇帝而言,他对张居正的感情是复杂的,有信任、有敬畏,也有崇拜。
张居正一直敦促万历皇帝要勤勉治学,成为一代明君。在生活中告诫其“修省”,推行节俭,禁止宫中铺张浪费。连万历皇帝想赏赐宫女都没钱,还得先打个欠条,以后补上。
尽管诸多要求过于严苛,但万历皇帝认为张居正是为社稷着想,所以他一直言听计从。
但真实的张居正,却让万历皇帝难以接受,三观崩塌。
张居正一直让皇帝勒紧裤腰带过活,但自己奢侈糜烂的生活简直骇人听闻。
且不说张居正家中奇珍异宝如汗牛充栋,财产富可敌国,光是张居正的“豪华房车”就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轿子模型
据说张居正出行所乘坐的轿子差不多有50平米,需要32人才能抬动。轿中配有会客室、卧室、厕所,轿子的两侧还有观景走廊,还配了两个仆人服侍,简直就是可以移动的豪宅。
张居正不仅贪财,还非常好色,有求于张居正的官员除了要送上金银珠宝,还要为其物色美女。有史料记载,名将戚继光为了讨好张居正就曾多次购买美女相送。
当得知张居正道貌岸然的背后,竟如此荒淫,如此双标,也难怪万历皇帝震怒,对其抄家。但终念旧情,没有对张居正开棺鞭尸。
万历皇帝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正统教育,每日刻苦读书习字,11岁时就练就了一手好书法,可以说是妥妥的学霸。
▲明神宗御笔
而且万历皇帝还一度热衷于操练兵马,对国事颇为上心,不得不说他也曾努力成为明君。
但恩师张居正的反转倒台,让万历皇帝一直以来信奉的道德标准和精神信念坍塌了。
即便没有张居正,万历皇帝依然无法摆脱文官集团的控制和裹挟。
画地为牢,万历皇帝的所有行动都被文官集团以礼仪规范等堂而皇之的理由加以阻挠。
有两件事可以说最能提现皇帝的无奈。
其一,他一直希望可以立与自己心意相通的挚爱郑贵妃为皇后,但后宫已有皇后,且无过错,在文官集团看来,并无立新后的道理,所以直到他去世时都未能如愿;
其二,他想立郑贵妃的儿子为皇太子,但又因立长不立幼的规矩,最终只能顺应文官集团的决议,立他并不喜爱的长子为皇太子。
这两件事让万历皇帝耿耿于怀,直接导致了他与文官集团彻底决裂,开始消极怠工,不理朝政。
皇帝每次对个人意志的争取,都被群臣以不符合礼仪制度为由扼杀,让万历皇帝逐渐对这种君臣之间的抗衡感到厌倦,最终失去了反抗的意志,漠然接受了这种精神上的活埋。
更为讽刺和可悲的是,万历皇帝曾以视察自己的陵墓为由,借机出城游历了几次。
▲明神宗及其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合葬陵
但皇帝出行,不管从安全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官员们需要做的大量筹备工作来说,都是既有风险,又劳民伤财的。
所以,有官员便劝谏道,皇帝您的身体状况不好,连上朝都上不了,这种劳累的出现更不宜吧。
这确实戳中了万历皇帝小病大养,懒政不朝的要害。从此,万历皇帝再也不提出城一事,更是30年未出皇城,创造了古往今来的最长记录。
万历皇帝虽贵为天子,但他生前不能立自己钟爱的郑妃子为皇后,也不能决定皇太子的人选,连死后都无法与心爱的女人葬在一起,实属可悲。
皇帝不过是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他的权力已经被披着伦理道德外衣的文官集团裹挟和架空。
除了万历皇帝和张居正,《万历十五年》一书中,依次出场的还有“首辅申时行”“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孤独的将领戚继光”“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黄仁宇由几个代表性人物的命运,串联起了明朝这段历史。
历史应该是人的历史,是血有肉有温度的。
作者通过万历皇帝讲封面礼仪和等级制度对人的禁锢,通过张居正、申时行讲政治体制,通过海瑞讲官僚制机制,通过戚继光讲军事管理,通过李質讲思想文化。
这种以小见大,由点及面,人物与史实相衔接的写作手法,可以说在专业史书与历史读物中,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点,让《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兼具可读性和史书该有的学术价值。
《万历十五年》一书出版后,引起不小轰动,让大器晚成的黄仁宇声名鹊起。但这本书的面市却几经波折,曾多次遭到出版社退稿。
▲中国历史明史专家 黄仁宇
黄仁宇在写一种很“新”的历史,然而他这种新颖的“大历史观”,在当时并不能被学术界轻易接受。
即便该书出版后大获成功,学术界对其也一直颇有争议,借黄仁宇的话来说,是“两声欢呼和一声倒彩”。
如今,《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出版已经40多年了,从畅销书到长销书,事实证明,一本好书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万历十五年,是大明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四海升平,实则暗流汹涌,无事可记,实际已到尽头。
正如黄仁宇所诉,这本书“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因为叙及的主要人物……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万历十五年,这无关紧要的一年,却揭开了大明王朝覆亡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