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从汴京到温哥华:一场青绿山水“绝唱”的跨时空回响

原创2025-07-20 |作者:王立 | 来源:加拿大乐活网

2025年7月18,在温哥华伊丽莎白女王剧院,有幸观舞剧《只此青绿》。

《只此青绿》由中国东方歌舞团自2021年8月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以来,已巡演70余城、600余场,2022年春晚片段更引发‘青绿腰’模仿热潮。2024年,它被改编为电影版。本次北美之行以加拿大温哥华为起点,是其首次赴外演出。

图自网络

王希孟,北宋画家,1096–1119年间,18岁在徽宗教导下完成《千里江山图》,卷长近12米、青绿设色,绢本,采用矿物颜料,保存至今仍不褪色、宛如当年。元代蒲光题跋称其“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近代画家及美术史论家傅抱石谓之“青绿山水之绝唱”。正是这卷“千里江山”,才有了剧作的诗意与磅礴。而蔡京题跋“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昔在画学为生徒…不逾半载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令这幅画作有了故事。

   

全剧结构清晰: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尾声。无一句台词,皆以肢体与光影和音乐将传统工艺、匠人精神与王希孟的艺术历程呈现。巨资打造的旋转舞台和多幅可升降的旋转屏风制造出完美的舞台效果。

整部舞剧的主线是“为非遗艺术作传”。通过充满江南柔美气息的“唱丝”、原始粗犷的“寻石”、雅致轻快的“习笔”诸幕,映照出无数工匠默默无闻的劳作与坚守。若不是那些默默的手,在熬墨、制绢、制笔之中耗尽岁月,希孟的画怎会展现如此气象? 这也可能是首次以舞台艺术形式呈现画作背后的大量非遗工艺。艺术品背后,是海量文化的积淀,正是这些积淀令华夏文化厚重、延绵。

并列的线索是王希孟的绘画过程。他的学习、临摹、思考、上下求索不得其解、顿悟、呕心沥血等等,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唱丝”结束时,王希孟在雨中的独舞,展现出少年画家在困境中的痴狂与执着,博得观众掌声。由此开始,剧情节奏加快,观众们也逐渐沉浸其中,共鸣不断。

掌声竟然还不够。“入画”节中,当舞台上的王希孟做流泪状,我也泪流满面,猝不及防。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那是少年画师倾尽毕生的清苦与赤诚。看着背景中高低有致的“山水”演员们错落蹲伏在幕布前,不得不佩服编剧天马行空般的创意及对“对舞台整体与细节的精准把握。青绿染就千年梦影,笔端未干却早已入心。这些千载青绿的山水,是乡愁否?

展卷人跨越近千年,“目睹”了笔墨纸砚、丝绢、篆刻、颜料的制作;与少年画家“会面”,观览其从学徒到大师的蜕变。然而,虽在一个舞台,却是两个时空——屡屡错失交臂,总是不能互通心声——多场双人舞仿佛都在诉说“参商不见”的无奈与哀愁。直至尾声,二人才深鞠躬、环抱拳,以礼相接,如“千年一瞬”——文化的传承何尝不是?多少手工艺“走着走着就丢了”?舞台上,旋转屏风、灯光和音律交织成时间的呼吸。此番“跨越”,让人感到文化的断裂与接力。再次泪目。

剧中多处造型源自王希孟山石意象:“静待”“望月”“卧石”“险峰”,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里言:“高山而孤……浅山而薄,神气有泄之理”。无言的舞姿,如同“青绿腰”一般,凝住山峰的呼吸。山河既美,却也隐含苍凉,与剧中情感共振。《只此青绿》在异域静静展开,将王希孟的“十八春秋”与我们的当下生活连接。深深感激导演、演员、舞美、灯光与音乐和所有的创作、演职人员,让无声胜有声,让历史以极美的形式再现。

“山河无垠,只此青绿。”在这座温哥华剧院,数不清的观众被那一抹青与绿困住,也被那段文化的传承感动。那些泪水,不仅是感动的涌现,更是对技艺的悼念与对匠心的致敬。散场时掌声延绵,演员谢幕五次,——“少年提笔,落款无名绘天地;莫愁无知己,当我见画便见你。”

《只此青绿》,值得一看。“出尘孤品,难以企及。”

Fungo Ads

声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复制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从汴京到温哥华:一场青绿山水“绝唱”的跨时空回响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