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商界和学术界领袖周一(2月27日)指出,美国近年来为将制造业就业机会从中国带回本土而发起的“回流”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效的,其将生产链从经济竞争对手处转移至墨西哥和加拿大等“近岸”国家的努力也尚未产生红利。

根据英文媒体报道,这份由各领域专家和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发布的关于供应链的报告显示,尽管4年前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了25%的关税,但美中贸易总量只产生了轻微的波动。

由于双边“技术战”,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某些领域产品——如电信设备和半导体——出现了小幅下降,但计算机和农业设备等其他领域的进口却大幅增长。

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杜大伟(David Dollar)表示:“美中之间的经济冲突更像是一场科技战,而不是贸易战。”杜大伟是这份题为《美墨加协议2023展望:在北美建立更整合、更有弹性、更安全的供应链》(USMCA Forward2023:Building more integrated,resilient,and secure supply chains in North America)报告的几位合著者之一。他说:“一些特定的高科技类别受到了很大影响,但美中贸易整体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近年来,美国和其他西方经济体对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感到担忧,前总统特朗普5年前发起的美中贸易战更为这种趋势添了一把火。新冠疫情期间,各国对供应链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凸显。

加拿大创新、科学和经济发展部副部长西蒙•肯尼迪(Simon Kennedy)在布鲁金斯学会的活动上表示:“政策制定者正认真考虑增加供应链的弹性和安全性。新冠疫情的确让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对供应链的担忧还加剧了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经济竞争。“我们意识到,如果缺少芯片,我们就造不出汽车,”美国副贸易代表杰米•怀特(Jayme White)表示。“我们必须赢得未来的竞赛。”

近年来,几个显著从中国转移出去的出口制造行业大多转移到了东南亚,尤其是越南。2018年至2021年期间,中国商品在美国工厂进口中所占份额下降了4个百分点,而美国从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量增长了4个百分点,其中越南的进口量增幅最大。

对此,许多中国企业见招拆招,很快改变策略,向越南和其他国家供货,然后再经由这些国家向北美发货。2017年,中国制造的商品占美国进口越南产品总量的10.8%。到2021年,这一数字几乎翻了一番,达到20.3%。

可见,虽然一些美国议员和企业呼吁美中贸易“脱钩”,但实际操作却很难。且官僚主义、协调不足和成本较高阻碍了美国向加拿大和墨西哥转移供应链的努力。专家们27日指出,中国在几十年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难以复制的供应链和经济优势。报告称,即便部分产品的供应链正变得越来越短,中国贸易在其他方面的优势正在扩大。中国在物流、人力资本、专业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都优于许多竞争对手——包括东南亚国家、印度和墨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