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知名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科奠基人黄达之后,中国又痛失一位知名经济学家——厉以宁。

1079903862002946048_osdvc

厉以宁资料图。(图片来源:北大光华管理学院)

生前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据北京大学官网消息,民盟中央原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原副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中国知名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时间27日19时31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

据北京《新京报》旗下微信公号“政事儿”、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报道,厉以宁祖籍江苏仪征,1930年11月出生于南京。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资料员、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厉以宁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他是中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参与推动中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主持起草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参与推动出台非公经济36条以及非公经济新36条,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在中国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国有农垦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教育部第六届及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厉以宁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提出“第三次分配”

2021年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提到“三次分配”,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理论,在中国最早是由厉以宁提出。1992年,他在《论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影响收入分配的三种力量”,在1994年出版的《股份制与市场经济》一书中又做了进一步阐释。

他表示,收入不应只有市场、生产要素进行首次分配,而是要政府加强调节、引导慈善事业的“三次分配”,通过“三次分配”可解决收入分配难题。

厉以宁迄今已出版50多本经济学专著,对于“第三次分配”的研究也一以贯之。在《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经济学的伦理问题》、《文化经济学》等书中,厉以宁教授又从经济、伦理、文化等不同角度对“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与思考。

今年中国已痛失多位经济学家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三个月,中国已痛失数位知名经济学家。

据北京青年网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知名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科奠基人黄达于2月19日逝世。享年98岁。黄达2011年6月1日获得首届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他编写的金融学科教材《货币银行学》、《金融学》等已成为经典,教育了中国一代又一代金融学子。

去年12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网站发布讣告称,中国知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原理事长汪同三因病于北京时间当日上午9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公开资料显示,汪同三1986年参加由世界知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因教授主持的世界模型联接项目,是中国模型设计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也是中国模型首次参加世界联接,并取得成功。

2022年12月21日,中国知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荣休教授曹凤岐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曹凤岐曾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其代表著作有《货币金融学》《中国企业股份制的理论与实践》《股份制与现代企业制度》《货币金融管理学》《金融市场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等。

2021年4月,曹凤岐曾获得了2020-2021年度“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