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下午,美国总统拜登在日本东京正式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IPEF)。路透社称此举是美国在试图挽回特朗普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所造成的损失。
首批成员国共13个,分别是美国、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文莱。参与国加起来约占世界经济的40%,
拜登称,“这个框架是一个承诺,与我们在这个地区的亲密朋友和伙伴合作,应对确保21世纪经济竞争力最重要的挑战。”
美国官员也提到了中国在其中的角色,比如,“为印太国家提供面对关键问题时与中国不同的方法”;再比如,“独立于中国的安排”。
“印太经济框架”最早在2021年10月,由美国总统拜登在东亚峰会上首次提出,他宣称要建立一个适应需求的多边伙伴关系。
目前透露的信息看来,印太经济框架主要特点是“四大支柱”和“半包容性”。
今年2月,白宫发布的《美国印太战略》(Indo-Pacific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中阐释,“印太经济框架”旨在促进高标准贸易,管理数字经济,提高供应链弹性和安全性,促进透明、高标准基础设施投资并建立数字连接等。
有美国媒体将其形容为“四大支柱”,即供应链韧性及安全性、数字贸易公平、基础设施及绿色能源、税收及反腐败。
拜登在5月21日的记者会上,对其内容的表述顺序略有不同,但内容大致相同。他表示,IPEF是“整个印太地区的经济战略,旨在加强成员国在基础建设、数字经济、清洁能源、全球最低税收以及供应链等领域上的合作”。
综合来看,“印太经济框架”目标在数字经济、供应链、绿色能源、税收与反腐这四个领域加强成员国之间的一体化。
“半包容性”
拜登在上述记者会上还表示,与美国已宣布退出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额协议》(CPTPP)的内容“是分开的”,具有”半包容性”(semi-inclusive)。
“印太经济框架”并不是一个自由贸易协定,而是一种比传统自由贸易协定更为宽松和量身定制的安排。
根据框架规定,各成员国必须签署至少一个模块内的所有组件,但不必参与所有的模块,而且该框架将不包括降低关税壁垒等市场准入条款。
《纽约时报》称,签署协议后,13个成员国都将获准在四个领域中选择一个方面谈判协议,而不必对所有领域都做出承诺。谈判范围应当在6月底或7月初前划定,拜登政府则希望能在12至18个月间敲定协议,然后将其提交至每个政府进行批准。
这种安排使得美国可以规避在其国内高度敏感的降低关税壁垒等市场准入问题,美国的劳工组织极力反对类似安排。此前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也因为缺乏国内支持而流产。
然而,IPEF的这一特点也被外界诟病——可能需要符合各种关于税收、劳工保障、清洁能源的要求,却难以获得低关税、新市场等好处。
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贸易专家马修·古德曼(Matthew Goodman)表示,“看来白宫已经决定让IPEF的启动仪式更像是一个邀请所有人参加的开放式酒吧派对, 但如果政府想让各国加入进来,最终将不得不提供更多的实际利益。“
IPEF背后的中国角色
对于IPEF在区域经济影响力上对抗中国,美国官员并不讳言。上周末,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受访时表示,有关框架旨在“有效反制中国不断增长的影响力”,是“独立于中国的安排”。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也表示,这一“新型经济框架”还包括协调出口管制,以“限制向中国出口‘敏感’产品”。
“无论如何,这都是美国在该地区进行的最重要的国际经济接触,”雷蒙多称,IPEF的启动”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将恢复美国在该地区的经济领导地位,并为印太国家提供面对这些关键问题时与中国不同的方法。”
对于中国而言,协议参与的国家中,日本、韩国等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经贸往来和技术交流。
拜登和韩国总统尹锡悦的联合声明中强调,双方承诺将深化和扩大在“关键和新兴技术及网络安全方面的合作”,包括半导体、环保电动车电池、人工智能、量子和生物技术、生物制造和自主机器人等。
声明还称,为“防止先进技术被用于侵犯国家安全及经济安全”,韩美双方决定“在涉及敏感技术的投资审批,及出口管制方面加强官方合作”。
韩国《朝鲜日报》分析称,拜登将三星工厂作为访韩首个行程,或旨在传达希望在美国主导的半导体供应链重组中,将韩国作为主要合作伙伴的信息,此举也再次明确了韩国半导体是支撑韩美同盟战略价值的“核心战略资产”。
而半导体领域是中美在“科技冷战”中交锋的核心领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研究员张茉楠向中国媒体表示,美国希望借助“印太经济框架”与中国“脱钩”,并在现有条件下吸纳更多经贸伙伴,寻找供应链替代方,更要拉拢其他国家形成对中国的“合围”,将中国排除出地区贸易体系。
张茉楠称,“印太经济框架”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一个地缘经济概念,它与美国现行的“印太战略”完全契合、互为补充。美国希望借“印太经济框架”补足“印太战略”缺乏经济支柱的短板,既握“军事大棒”,又挥“经济大棒”。
5月22日,中国外长王毅表示,美国是不是在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意识形态化,用经济手段胁迫地区国家在中美间选边站队?地区国家有理由要求美国老实回答。
他还称,中国同地区国家一样,乐见有利于加强区域合作的倡议,但反对制造分裂对抗的图谋。美国“印太经济框架”属于哪一类?首先要划出一个大大的问号,看透其背后隐藏的图谋。
奥巴马之后,美国再次“重返亚洲”?
在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任内,为制衡中国影响力而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其对贸易自由化有着很高的门槛。但继任者特朗普(Donald Trump)总统在2017年宣布退出该协定。
在2017年美国宣布退出TPP后,日本领导改组CPTPP的谈判。2018年,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日本、墨西哥和新西兰等11个国家在智利圣地亚哥签署了CPTPP。
2021年9月,中国已正式申请加入CPTPP。CPTPP拥有更低的关税和更高的贸易自由度,还涵盖了加拿大、秘鲁等美洲国家,这可以提升中国参与主导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此外,当CPTPP生效、成员国之间开始实行零关税,若中国被排除在外,可能直接影响中国商品在亚太市场上的竞争力。
美国退出了当年为了制衡中国而构建的自贸协议,中国却随后积极申请加入。不仅如此,2020年11月,包括中国和亚太14国在内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周日(11月15日)签署。这一协定因所涵盖的人口之多、贸易及经济总量之大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但是,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美国并不在其中。
仅仅不到5个月后,拜登就第一次提出“印太经济框架”,力图与中国争夺区域经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