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美国总统拜登在东京正式启动了由13个国家组成的”亚太经济框架”。中国则对这一框架的目的提出质疑,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表示:”试图拿一个什么框架来孤立中国,最终孤立的将是他们自己。 “
(德国之声中文网)《法兰克福汇报》发表评论称,印太经济框架的成立当然有利于美国保持对印太地区贸易政策的主导权,但这一框架的缺点却在于,它将对该地区甚至全球的自由贸易构成威胁。这篇题为《对自由贸易的威胁》的评论写道:
“大约五年前,拜登的前任特朗普让美国退出了跨太平洋贸易协定,印太地区就贸易政策展开的讨论中,从此失去了来自华盛顿的重要声音。而中国立即乘虚而入,成立了以中国为主导、包括14个成员国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但美国则没有加入该协定。中国还申请加入由11个国家组织的跨太平洋贸易协定,但拜登则不想加入,因为他担心此举会引起选民的不满。在此背景下,就有了现在拜登在东京启动的印太贸易框架。
该框架取得重大突破的机会有限。这主要是因为拜登不肯向相关国家进一步开放美国市场。该框架的目的并不是要减少关税和配额限制,而是要建立起公平和抗打击的贸易规则、建立起稳定的供应链、推动洁净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完善税务和反腐机制。
在数码贸易和减少官僚障碍方面,该框架有可能可以推动国际分工。但拜登的目标并不是要扩大贸易,而是要将自由贸易置于政治规则之下,要在工作时间、环境保护以及公平赋税方面贯穿美国的理念,以便促进美国产品在该地区的销售。有鉴于此,如果美国不肯提供相应的回报,各方完全可以心安理得的拒绝参与。很多国家也应当拒绝这一框架,因为它高昂的成本会阻碍本国经济的发展。不过,还是会有一些国家会参与其中,因为他们期望在随后展开的谈判中能够对最终结果施加影响。毕竟拜登现在只提出了启动这一框架的意向而已。”
评论作者Patrick Welter指出,西方经济对俄罗斯和中国等专制政权所产生的依赖带给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那就是”不能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只有推动市场的开放和自由,才能打造出涉及面广泛的供应链和顾客群。而印太经济框架所起的效果却恰恰相反。
“可以明确地说,拜登所提出的政治框架和预警机制,并不能解决口罩、芯片、电缆和物流能力的短缺和不足。从疫情开始直到现在,供应链不畅通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缓解。印太经济框架并不能阻止有些国家在紧急情况下做出限制出口的规定。即便是欧盟也未能在危机期间继续履行自由贸易的承诺。拜登提出上述建议,其实另有目的。他的目标是阻遏中国在该地区日益扩大的影响力。建立印太经济框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摆脱经济依赖,而是基于政治考量。
为了避免陷入政治上的依赖,而只同友好国家和值得信赖的国家进行贸易和投资,持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并不仅限于美国。拜登提出的印太经济框架就相当于这种观点的前期表现。在地缘政治层面上,为了遏制俄罗斯和中国,这一框架不惜背离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但事实上,它同时也背离了底层的自由贸易抗衡上层管控的自由理念。”
欧洲一系列研究机构长年同中国军方院校开展合作,直接或间接帮助北京实现”强军计划”的内幕被媒体曝光之后,相关的讨论仍在继续。由于瑞士也参与了其中87个合作项目,《新苏黎世报》发表评论指出,这种”幼稚轻信”的行为再也不应重演了。评论写道:
“瑞士联邦政府也应承担部分责任,因为政界没有施加足够的压力。瑞士的出口监控清单上,没有任何一所中国的军事院校。正因为如此,瑞士的高等院校也就没有对这一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虽然瑞士情报部门很早以前就对中国经济间谍行为的风险提出过警告,但对于瑞士院校也在向中国军方输出专业知识的问题,瑞士政府是否知情,目前还不清楚。政府一直在鼓励同中国开展学术合作,但从未对其中暗藏的风险提出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