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生活有多少酸甜苦辣?
且听亲历者倾情诉说……
大温家长会在此与网友们携手,彼此分享、共同成长!
原创作者:Flora
我们这一代,算是碰上了好时年,虽然童年不免匮乏,但成年后遇上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水涨船高之下,一路拼搏,也算是积累了一点财富。
然后就面临着一个问题:该给孩子留些什么?房子、车子、票子?还是别的什么可以让孩子受用终生的东西?
想起了一句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那就留点见识吧——陪8岁女儿到加拿大留学,陪她见世面,学本领。以后即便人生路上多风雨,愿她知道如何应对。
没想到,这个决定,改变了我们一家人的人生轨迹。
开拔
当年的8龄童还是一团孩气,刚在国内读完2年级,只觉得出国留学新鲜好玩,浑然不知人生前路荆棘几何。作为陪读家长,我辞去工作,陪她踏上了漫漫未知旅途。
其时,自己大学毕业已近20年,什么英语、专业、知识,早就还给老师了。面对着新世界、新环境,我本能地茫然、惶恐,却也满怀期待与希望——人活一世不容易,我们的祖先花了多久才走出非洲?既然有机会来到另一个大陆,不去闯它一闯,终究心有不甘。
走吧,世界这么大,值得去看看!
适应
勇气有了,可要将过往连根拔起,重新适应新的一切,绝非易事。
就拿毕竟开门七件事来说,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关乎生活质量。之前一直相信,一方
水土养一方人,所以并没有带很多家当,估摸着入乡随俗,当地人怎么生活的,我们也怎么生活就行了。
谁知这个古训,用在孩子身上或许可以,但我那被中国美食喂养惯的胃,实在太不争气——在西人为主的小镇安顿下来后,面包、牛奶、麦片、沙拉、香肠、培根还没吃上几天,肠胃就开始抗议,口干舌燥着急上火,更别提外面餐厅的披萨、汉堡、薯条、炸鸡了,一碰就长痘。
没办法,赶紧向人打听,去附近的华人超市买回了各种中式调味品、酱料、大米、凉茶和原材料,从此家里中餐大旗不倒,西餐只作调剂品。虽然没有国内大厨的手艺,但胜在加国食材品质过硬,女儿还是吃得有滋有味。
融入
其实饮食文化差异都不算什么,调整调整就好了,最难的还是语言关。
留学之前,孩子并没有接受太多的英语教育,不会说也不会讲,我的洋泾浜中国陪读妈妈英语也捉襟见肘。
就说逛超市购买日用品吧,恕我孤陋寡闻,很多商品真的没见过,也猜不出是什么东西,经常要一个一个单词地查英汉字典、查名词解释。更吊诡的是,有时单词明明是认识的,但几个单词放一起,就又懵了;看着书本上的明明都懂,但通过本地人的嘴巴说出来,就又犯糊涂了。
好在身处信息时代,手机在手,翻译无忧,我和单词不过差了一个Google Translate。有了这个神器,我们解决了大部分的沟通问题,还时不时好奇心发作,把未见过、未试过的新鲜玩意一一买回来,再搜索、学习烹饪和使用之法。
虽然没少折腾、浪费,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开眼界、长见识吗?
另外,还真要感激加拿大人的友善。但凡遇到困难,开口求助就对了,甚至女儿在超市买东西没带够钱,都能遇到素未谋面的小姐姐给她代付了10刀。
虽然枫叶国冬天很冷,但人心很暖。
回炉
决定当陪读妈妈之后,一直问自己,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吗?我是要当个陪读过客,还是要亲自上阵,扎根在这美丽的异乡?都说鸡娃不如鸡自己,如果我自己都慵懒躺平了,凭什么孩子就该听我的?
仔细思量过后,MBA计划出炉了。想着凭借当年高考的余勇,千军万马都过来了,还有比这更难的事吗?
何况,每当想起督促孩子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被回怼的那句“你行你上啊”,就心有戚戚然——老妈我是不年轻了,但还能饭,上就上吧!
就这样,一把年纪的我又重返校园回炉再造,与一众小鲜肉当起了同学。
本来已经工作多年了,之前还觉得自己懂得挺多的,重回课堂后才发现,原来世界早已变了样,很多知识、观念已经更新换代。
如饥似渴吸收新知识的同时,不禁庆幸自己还有机会重新学习,不然年老了的我,该有多顽固和自以为是啊!
不过MBA的课程确实累人。除了吃饭睡觉,我每天不是预习、复习、写作业、做PPT、准备演讲,就是参加各种大考小考和项目讨论,还要时不时向比自己年轻的教授请教。
看着人家年纪轻轻就学富五车的意气风发,我总是羡慕不已,回家后也常与女儿分享,还把她带到课堂上亲身感受感受——不都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吗?但愿此举能在她心里播下一颗种子吧。
如是者,我们互相鼓励着、支持着,一路走过来了。女儿从英语聋哑人变成了巴拉巴拉小魔仙,流利度与native speaker相差无几,更学会了独立、坚持与分担。我也硬扛下了每学期5门课的高强度MBA课程,以均分80%的成绩顺利毕业了。
最重要的是,女儿更乐于与我探讨她的作业、任务、演讲和学习问题了。现在啊,感觉她看我的眼光也与过往不同了(哈哈,也许是我老眼昏花,自作多情看错了)。
扎根
其实在帮助外国人融入方面,加拿大有一系列人性化的政策。比如说,只要父母一方拿到学签或工签,孩子就能免费入读公立中小学,还能享受牛奶金待遇;读完2年大专以上课程,就能申请3年工签;累积加拿大工作经验后,可以申请永久居民,等等。
因此,完成MBA课程后,我又马不停蹄申请了3年工签,正式试水加拿大职场,最后顺利实现了安居乐业。
如今的我,虽然仍时时为动荡的世事揪心,但面对孩子是前所未有的坦然和心安——因为除了生她、养她,我还给了她另一份礼物——把她带到了新的平台,让她拥有了新的起跑线。
回想这1000多个日日夜夜,陪读路上,不乏艰辛。从连根拔起,融入当地,到扎根他乡,孩子和我都经历了很多、付出了很多,但也成长了许多、收获了许多。
都说改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愿意改变。改变,可能困难一时;但不改变,可能纠结一世。女儿和我都庆幸,我们选择了改变,选择了坚持。
在此,也祝愿天下父母和孩子:过往不负,未来可期。
此篇为“我在海外陪读”有奖征文活动,
读者投稿作品欣赏第三篇!
艰辛与欣慰如涓涓细流,
在征文的字里行间流动,
愿你有所感,有所悟,
抒写下真情实感,与网友分享。
参赛规定
1. 参赛者:加拿大及北美等海外各地陪读家长(爸爸和妈妈都可以)。
2. 投稿作品需原创首发,体裁为散文,字数为1500-2500字。
3. 投稿者请将作品发送至电子邮箱:info@herlandmag.ca并在邮件主题中注明“征文”字样。投稿请用word 格式文件附件形式。
4. 来稿请附作者简介、电子邮箱、微信号、通讯地址、联络电话。
5. 征稿自即日起开始,截止日期为2022年3月31日。4月8日公布征文评选结果。
6. 大赛将邀请海外教育界人士及作家作为终审评委。符合要求的投稿作品将在加拿大乐活网“大温家长会”微信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