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库伯再接再厉出版了相关著作出版了,取名为《视而不见》(又译“装瞎”),主题是关于“毒枭、大亨和中共特工网络如何渗透西方”。如此惊悚的标题,颇有007大片气度。
关于书名的用意,库伯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视而不见”(Wilful Blindness)其实是一个法律的概念。根据Sansregret v.The Queen,1985 CanLII 79(SCC),[1985]1 SCR 570第22段,“视而不见出现在一个人已经意识到需要某些调查,但拒绝进行调查,因为他不想知道真相,宁愿保持无知。……视而不见有罪,在于被指控的一方在知道有调查的理由时而故意不问询”。由此可知,库伯此书应该是对所有“知道毒枭、大亨和特工网络如何渗透西方”的知情者的控诉。
那么,书中势必应该提供多重证据,以详细说明如何渗透。可惜,由于书中的华裔人物堆砌、故事杂烩、线索不清,读过此书后很难搞清楚事件的真实情节。同时,容易让不明就里的其他族裔读者对华社产生感性的误会,给华社造成恶劣影响。
全书不含索引和附录,总共388页,其中包含了华裔人物约130名。正文中“赌场“一词出现880次,各类“毒品”用词累计485次,“犯罪”相关的词累计410次,“统战”出现130次,“香港”326次,“澳门”185次,“中国大陆”74次,“台湾”18次,“列治文”254次,“中国”585次,“中国人/华裔/华人”518次,“共产党”93次,“加拿大人”438次,“华裔加拿大人”2次,“粤语”6次,“国语”12次。
书中罗列了许多案例,可以算是最近四分之一个世纪关于指控海外华人在加拿大直接或间接参与毒品、洗钱等一系列犯罪活动相关报道的一个合集,给读者留下列治文匪徒云集、堪称加拿大“西西里”的印象——这让占列治文人口54%的十万华裔居民情何以堪?又让占加拿大人口5%的一百多万华裔加拿大人情何以堪?
此书以“巨鲸豪赌”开篇,紧接着就是关于赌博监管机构的涉嫌赌场犯罪的第86项报告。由于本书通篇没有写出加拿大整体的毒品和洗钱的统计资料、背景信息,所以并无详实记录、严谨论述,而是采用了典型的警匪谍战片的刻板印象的叙事手法,引导读者按照“好人”、“坏人”的固有人设去理解内容。
书中罗列的事情许多都是乍一看耸人听闻的。如在第302页,库伯写到“在卑诗省2016年超过三百万加元的房产销售中,有犯罪记录的买家超过一成。警方情报部门认为,这些交易中有九成五与中国大陆的犯罪网络有关。其中许多购买是现金购买。这些房屋通常以家庭中妻子和孩子的名义拥有。”“九成五”听起来很夸张,和100%差不多,但是即使是100%,也只是所有买家中的10%。不过如果不仔细分析,很容易形成“大量”的印象。
因此,尽管是一本非虚构类书籍,却读出来虚构类的效果。无论作者本意如何,书的整体感觉是库伯成功地描绘出他在书中提到的“联邦调查局的目标墙”(FBI Target Wall)——目标墙上是一颗颗华裔的人头,黑压压一片,彼此关系复杂,令观者充满压迫感和窒息感。由于中文姓氏和名字的重复率高,很难想象完全没有中文或者拼音基础的读者读完此书能留下一个清晰、理性的读后感。
仅一个“Guo”的拼音,包括五个人物(可以是姓,也可以是名),正文就中出现了82次;“Wong”,“Wang”累计出现40余次;“Chen”出现117次。所有的模糊不清的结果是读者不可能(也不需要)辨析事件细节,只需留下一个印象——“有这些姓氏的人都有问题”。不少读者在网上的留言也表达了同类感觉,认为书的内容震惊、沉重、难以消化。
尽管TB在序言中写道“不要将问责政府和种族歧视相混淆”,库伯在第344页表示“与超级富有的、亲近北京的中国人碰杯并合作筹款对加拿大政客来说并非犯罪”,可是全书并未构建出“007”那样的谍战英雄形象,而是给人留下善良村姑惨遭恶棍蹂躏的感受,令读者的愤怒不禁油然而生。
我们不能对这种挥舞着自我正义的大棒伤及无辜、并造成对整体华裔刻板印象化的危险性”视而不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