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乐活网lahoo.ca 亚瑟综述】2021年4月份,菲沙河谷地区月度房屋销售量打破了2015到2016年房地产繁荣时期创造的纪录。
根据大温地产局公布的的数据,大温地区4月份的住宅销售量为4,908套,比10年平均水平高出56%,并创造了该月的新纪录,比2020年同期的1,109套增加了342.6%。
这引起了银行经济学家、信贷分析师和国家政策制定者担忧。据 Daily Hive 报道,根据信贷公司Central 1的最新预测,房地产的火爆行情将迅速降温,市场状况有望在2021年下半年恢复正常。这种下降趋势将在2022年继续,收缩21%至8.9万套,2023年的预测是8.6万套。
图源:pixabay
Central 1首席经济学家Bryan Yu表示,创纪录的低利率、不断变化的生活偏好和疫情对经济的不均衡影响是导致房地产市场火爆的原因,
人们能够在家里工作,遵守旅行和生活方式限制的情况下存买房子首付。此外,千禧一代的人也开始慢慢进入买房市场。
Yu说:“大温各地区的房源数量是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而活跃的挂牌销售比率达到或接近创纪录的高水平,随着买家激烈竞购而使价格快速上涨。”
BC房地产协会也持有相同的观点。
图源:BC房地产协会
据Vancouver sun报导,1967年开始执业的房地产经纪人John Corrie说说:“目前的市场,仍旧经常出现收到多个报价的情况,但不是之前那种疯狂的10到20个报价,而是2、3个。还有一个小小的变化,就是一些被接受的报价不再是无条件的了。随着更多房源的出售,市场正在被自然修正。”
Corrie表示,出价的数量有所下降,但其 “质量 ”并没有多大变化,因为买家有了更多的选择。最近房子收到的出价基本与挂牌价差不多或稍多一点,大概高出5万到7.5万加元左右,但不会像之前那样出价高出数十万。
房地产经纪人Mayur Arora负责处理大温哥华地区和菲沙河谷地区的交易,他也认为一些房产仍然收到多个报价,但没有以前那么多。
Arora说:“其中一个原因是利率将会上升。当我打电话给上市房屋的经纪人,询问该房产是否已售出时,他们的回答是:我们已经接受了一个报价,正在等待解除条件。而不是说已经售出,这表明,买家比前几个月更加谨慎。”
一旦利率开始上涨,行情最火爆的一些城市房价估计会跌10%,但全面崩溃不大可能。问题是,加拿大央行态度一直是超低利率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如果是这样,房市还会继续一路高歌前行。
专家认为,市场泡沫是基于消费者不现实或自相矛盾想法下的产物,注定会因自身荒诞性破裂。但最近几个月,尤其是自2021年1月份以来房价上涨,多是对利率下降和供应紧张的一种正常市场反应,似乎和上述泡沫定义挂不上钩。
疫情稳定、经济重启后,房价更趋于正常,房价出现摇摆。问题是,疫情打击之下,经济百业萧条,为振兴经济,政府会拚命想办法刺激消费买房和保房价,而不是泼冷水。加拿大政府和央行如此,澳洲和英国等其他发达国家政府和央行也是如此。在超低利率和各种政府刺激手段下,美国、新西兰和澳洲房价均呈2位数增长。
菲莎河谷地产局主席Larry Andersonge更为直白。他表示:“尽管对买家而言市场仍然非常具有竞争力和挑战性,但2021年4月有可能是这个历史性市场的转折点。”
专家分析,老百姓看到政府这种态度,就会拚命买房,花多少钱都在所不惜,认为反正政府会让房价只涨不跌。市场普遍失去理智,专家纷纷呼吁政府赶紧采取措施遏制房价。问题是,经济已因疫情冲击千疮百孔,如何让房价降温同时又不造成灾难性后果,却是个技术活。照目前形势看,只要经济仍脆弱不堪,政府和央行不仅不会打压房价,还会想办法火上浇油。
加拿大联邦政府前不久公布预算就已证实这一点。预算中,只新增非居民买家国内物业空置税,外界普遍批评作用不大。
图源;pixabay
好在新屋开发量增,可能会令市场恢复部分理智。3月份新屋开工量飙升21.6%,创33.5万套新高。照此下去,买家可能会有更多选择,当前抢房疯狂心理有可能逐步减退,但不大可能一夜之间实现,理想状态是随着供应增加房价慢慢跌回较理智的水平,当然过程中可能有些起伏。
专家担心,加拿大人目前这股买房狂热短期内看不到消停迹像。因疫情日常消费大幅萎缩,自2019年最后一个季度截至目前,国内家庭累计节省1,480多亿,相当于每户家庭节省近9,400元,其中大部分节省的钱都流入房市,而且还在不断的流入房市。所有基本房价比值,从房价与租金比、房价与收入比等,都显示市场已经被拉扯到极限。
专家认为,按目前形势,利率稍微上调一点,房价就会应声而跌,加拿大央行收紧利率政策时应谨慎。也有人认为,一旦经济重启,房市就会迎来首个最大考验,未来房价如何走向,取决于移民、经济复苏进展和利率走向等多个因素。
过去30年中,美国、日本、西班牙和爱尔兰都曾经历过房价崩塌惨况,房价崩塌后都导致此后多年经济严重衰退,对加拿大都是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