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大概是世界上两地分居最远的家庭:南北半球。2014年年初,我们需要做一个决定:儿子Owen 应该继续在悉尼上中学还是回温哥华上法语学校。那一年他上六年级。此前Owen在两地生活读书。
Owen成长的阶段,也是我们各自职业生涯最紧张最关键的时刻。作为英语是非母语的文科教授,我花在备课写书上的时间比一般人多。不过通婚家庭的一个好处就是没有那么统一或者说严重的传统观念和文化规则, 比如男女分工。从婴儿时起,我先生Colin陪伴儿子的时间就比我多。他更有耐心,也很少把自己的意志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能放松跟他做朋友,父子总有很多可聊的 。过去的两年, 孩子都在悉尼。我开始感到我们之间不再像他小时候那么情感密切了。准确地说是我们之间开始出现冲突,在他五年级准备精英学校的考试时尤其能看出来。我跟儿子在性格上有点相似, 都比较 “有主意“。
作为母亲,我的直觉是让孩子回到温哥华。各方面看,这边的条件要更好些。而且他的父亲太宠爱他。而我觉得中学开始孩子要努力了。比如回来上法语学校late French immersion。
但我有点怀疑自已能否跟就要进入青春期的儿子处理好母子关系。
我去问一位在大学做心理咨询师的朋友,她已经培养出了一个学习好也懂事的孩子。“最多五六年你的儿子就要离开你们了。你如果还希望跟他建立亲密关系,弥补以前错过的时间,那么就要利用这最后的机会。”
这番话让我做出了把Owen接回温哥华的决定。
但是与儿子相互适应并和平共处比我想象的还要难。
我自己作为一个从中国家庭出来的强势母亲,对孩子表示爱的方式就是让他吃好穿好。然后监督他做各类功课,保证他“在学习”。但我很少花时间跟他聊“无用的事“。除了因为我很忙,更因为在我的意识中, 他只是”不懂事“的孩子。
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以及我们各自的“有性格”,导致我和孩子最初几年的紧张关系。最紧张的时候是Owen八九年级, 也就是青春期开始的阶段。有一段时间,我看到他玩电脑游戏时间超时;他房间总是很乱,衣服乱扔;还有每天都要我提醒才去练琴,这些都让我恼火。我常常要跟远在悉尼的Colin抱怨求助。幸好有我先生这个垫子在中间,使我们本来的硬碰硬多半能软着陆。
但最激烈的冲突还是发生了。八年级期末一天,Owen 发短信说他跟同伴一起,要晚点回家。我给他发了两次短信,他一拖再拖才回来。平时积累的不满,加上自己做父母的权威被挑战,使我大光其火。同样愤怒的儿子跑出家门,坐车去了姥姥家。爸爸第二天正好从悉尼回来, 也跟我发了我们认识以来最大的火:“如果孩子不想回家,那什么都不用谈了。成绩, 钢琴,这些有什么用呢!”
这次冲突让我痛心反省。作为母亲, 其实每次指责完孩子看到孩子伤心我都很难过。我决定从儿子生活中后退一步。我慢慢接受了他的房间乱就乱点儿,钢琴八级也不错,孩子在时间管理上有些问题,是我从小没有培养好。我要接受这些不完美,因为我和孩子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九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接近期末,Owen对某些他不感兴趣的功课经常抱怨, 有敷衍之意。而且由于上个学期在悉尼上网课,有一些功课和考试要补。有一天,我用他上学期的成绩单不是全A来”激励“他。他却哭了,”妈妈,我觉得有些课程对我来说不重要,我就是要让你高兴,才必须考好, 所以压力很大。” 还说他觉得学校没有意思。
我意识到我的某些看似为孩子好的要求其实是自私的。我的焦虑也给孩子造成焦虑,搞不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而我太知道焦虑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我每年的课上都有个别学生无法完成功课。我先生也有研究生总是写不完论文,其实他们都是不错的学生, 但对自己苛求, 惧怕失败。
那些天, 我花了很多时间陪伴他,听他跟我说他对学校和同学的一些想法, 告诉他我自己工作上的一些问题和苦恼。
我所代表的华人家长的焦虑,其实源于对孩子的不了解和不信任;这也是与孩子交流的主要障碍, 表现出来就是把的太严,与孩子关系紧张。同时没有耐心, 不能把问题看成孩子成长的一部份。比如电脑游戏问题, 随着孩子找到他真正的兴趣,辩论赛和模拟联合国,自己就戒掉了;而中文,因为他慢慢看到中文的有用之处,口语和听力都在慢慢提高。孩子上了十年级以后,他有了自己的大学目标:到牛津去读法律。有了动力的他几乎不用我去督促,自己上网寻找各种信息,计划好什么时候上什么课,各门功课必须拿到什么分数。
同时,由于我们朝夕相处,慢慢了解了对方的脾气,做事都能替对方着想。孩子除了自动承担一些家里的事情, 还花时间陪我打球散步聊天。而我在陪伴孩子参加各种活动中, 发现他的成熟程度和对自我的期许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也开始放下心来, 不再把他当作小孩子看待。学会放松和谦卑的我,跟孩子的沟通就没有那么难了,我们愈来愈像是朋友。
回首望去, 中学的几年, 是我陪伴孩子了解他,也是孩子陪伴我了解我的过程。因为孩子,我明白了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因为孩子,我们这个两地分居家庭的情感关系越来越紧密。如果说我们做父母还算合格, 那不只因为孩子进了一个理想的大学,更因为他情感上的成熟和有能力认识自己。
孩子在成长,我们也在学习成为父母。抚养帮助孩子长大的家庭教育,也是孩子教会我们怎样去爱去成长的教育, 尤其对很多从小匮乏这种爱的教育, 甚至在畸形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父母。
不管是加拿大还是澳大利亚,我们的教育制度虽然还不完美,但基本框架已经足够好, 给孩子和父母提供了有作为的基础。我们能做和需要做的是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有点像软实力,要花功夫, 但影响也更持久。
总结起来,我体会的家庭教育有三个最重要的原则:
1 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 这是所有健康的家庭关系亲子互动得以实现的基础;而花时间陪伴是达成亲密关系的关键;
2 父母要做一个促进者facilitator 而不是执行者enforcer。父母不应该替孩子做决定,而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包括找到他的兴趣和爱好,长处和弱势。在此之上让他自己做出各种选择。
3 建立有效的家庭成员交流和沟通机制。这种交流对话必须是双方双向的, 而不是父母说孩子听。学会尊重倾听孩子,因为移民父母需要时时学习, 调整和改变以前的一些假设 assumption 和观念。
2009年5月母亲节那天,Colin不在身边,我心里有些乱,非常想出去散步。我试探地问刚刚六岁的儿子,“爸爸不在,你陪妈妈出去走走好吗?” 正在那里玩乐高 Lego 的儿子想了一下,放下他手中的玩具,望着我说,“好,妈妈我陪你走。” 那天我们绕着鹿湖走了很久,我内心充满感动。
那也是我第一次理解为什么要不要孩子绝不是经济上的决定。有一个陪伴自己领略人生的朋友,这本身就是做父母最大的成就和回报。
(书玉注:我和Owen正在录制母子对话系列,总结 Owen 高中学习经验以及如何为大学做准备;我也正在写作一本回忆录《 四海一家》,里面记录了我们这个通婚混血家庭十几年的历程。部分章节会陆续在这个公众号上发表,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