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政治就是这样,用一个个标签把人群切割开,杜绝不同群体间任何对话的可能。”
来源:雷叔说事
微信ID:normalbeauty
01
首先,这是一位野生的微博博主,只有几千个粉丝,一周前发了这么一条微博:
然后,这是这条微博的评论区。
到后面就越来越离谱了:
点开每一条,下面都是一番混战:
整个评论区,最有意思的是这一条:
回复更有意思:
除此之外,有意义的讨论,几乎就不存在了。
最后,这位博主表示一直被人评论、私信各种说“你就是爱J8”,索性发了条微博表示:
也是牛逼。
当然,类似的讨论远远不止这种男权女权话题,广泛发生在我国互联网话题的方方面面。
比如早上看了条新闻,说一位杀人犯,本来被判了无期徒刑,结果被九次减刑,于是放出来又杀了人,这次被判了死刑。
新闻里,明明写了,查明这九次减刑都是有问题的,是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的结果,也追究了一大批相关人员刑事责任:
当转发的许多大V,依然直接质问:
????
还有,昨天一度登上热搜的“防止男性女性化”的话题:
新闻里也写得很清楚,是有人提案说《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然后教育部进行了回复,回复全文没提什么男性化女性化,只说要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增加青少年身上的阳刚之气。
加强青少年身体素质锻炼,这本来应该是好事。
这事情,你可以细究说,虽然“阳刚之气”在词典里没有指定男女性别,指的是
一种刚强的气息,是一种由内在的刚毅外化为强劲有力的具象表现,是一种果断勇敢的个性彰显。
但现在还有很多人觉得阳刚之气只能用来形容男性,这不好,有讨论空间。
这没问题。
你也可以说,提出那个提案的委员,对男性女性有性别刻板印象。
为什么男性“女性化”就是不好的?我们不应该用先天的刻板印象去要求每一个个体,男性也有女性化的权利。
刻板印象是不好的,然后进行有价值的理性讨论。
这也没问题。
但看看那条原博的转发和评论,最高赞最高转的人都在说什么呢?
传到今天,在很多人那里已经传成“教育部厌女”了。
???
这中间至少跳了两层逻辑。
首先,说“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并不是教育部,而是一个提案,每年奇葩提案有很多。教育部只是在回复这个提案,且教育部的提案里没提到任何和男女相关的东西。
其次,就算那个提案里,说的也是“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而不是防止“社会女性化”。他认为有问题的是“生理性别为男性的人,行为举止像女性”,这无法推导出,他认为女性化是不好的这一结论。
就像“男人婆”也不是什么好词,难道能推导出这个社会厌男歧视男性吗?
还是像我前面说的一样,这是一个性别刻板印象的问题,而不是“厌女”。
但无论是讨论阳刚之气定义的,还是像@女王易衡这样讨论刻板印象缺点的微博,支持者都远没有上面那些“妥妥的厌女”、“应该让男人生孩子”喊口号的人多。
02
总之90%以上的人,根本看不懂你说什么,也不在乎你写什么,他们只看第一句,然后判定和你是不是一边的。
——是一边的,无论你说了啥,都无脑支持你。不是一边的,无论你写了啥,都人身攻击你。在他们眼里,屁股和立场,永远比讨论和逻辑重要。
奈何,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了,口号式的短语,远比长篇大论讲道理来得有效,绝大部分人根本没有阅读长文的能力,也没有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而互联网平台,总是讨好自己用户的,所以他们会用算法,不断把最极端最立场先行的话语推到你面前,逐渐把整个互联网同化,让上面只剩下两种极端针锋相对,任何中间派,都会被两种力量碾碎。
所以性别话题上,你会看到同一个话题。
微博、豆瓣上似乎都是“厌男女拳”,而知乎、B站上又都是“厌女男拳”。
这就是当代互联网讨论问题现状,也是为什么现在戾气越来越重的原因。
这和我之前提过的身份政治依然有关系。
原教旨的身份政治,认为我们的身份归属,是给定的(given),是先天的自然产物。身份相同的人们之间具有不可割裂的原生纽带,构成了自然地“有机共同体”,产生忠诚的义务。
后续发展的身份政治,则认为我们的立场,远比逻辑本身重要。
所以一些博主,认为性别是她们最大甚至是唯一的属性,所以女性只应该关注女性。
温和一点的,会说不要和男性共情,也不要同情任何男性:
激进一点的,则认为男性死得越多越好,男性死得越多,女人的环境就安全一点:
还要组织杀男人。
还有更极端一点的,会认为所有不和男人做切割的女人,也是她们的敌人。也就是我们在开头看到的那些评论。
乃至于网红拉姆被前夫谋害后,有相当大一部分上述博主,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婚驴被屌子打死”的故事:
其实类似的身份政治还有很多。
美国黑人弗洛伊德被警察跪地七分钟压死后,全美爆发了为弗洛伊德发声的游行,其中有不少白人和亚裔。
但同时,也有一些极端白人至上组织认为这死的是一位黑人,不值得他们同情,他们作为白人应该维护上面那位警察的权益。
类似的观点不但国外有,其实国内也有不少:
同时,因为死去的弗洛伊德是黑人,赞比亚杀害三名中国人的人也是黑人,所以他们是一样的,黑人不值得同情。
这种看似没有道理的话,其实就是身份政治的底层话语逻辑。
即你说了什么不重要,你做了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谁。
之前看知乎上的@林梦驹大过一个有趣的比方:
“你不是中国人/美国人,我们中国人/美国人的事情,你别插嘴。”
“你不是黑人/白人/黄种人,当然只会代表自己的利益。”
“你不是异性恋/同性恋,你没有信仰/有信仰,你是年轻人/老人。”
等等等等。
身份政治就是这样,用一个个标签把人群切割开,杜绝不同群体间任何对话的可能。
最后就是每个人守着自己身上的标签喊口号吧,越喊越过分,越喊越极端,越喊越相信自己喊的是真理。
我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灰烬和尘埃为什么要互相憎恨呢?”因为我觉得灰烬和尘埃都不应该憎恨对方,把它们当做燃料的不是对方,而是正熊熊燃烧的烈火。
灰烬和尘埃可以对烈火视而不见,但如果互相伤害,那可就太蠢了。
-END-
来源|雷叔说事
责编|林伯宴
平台|她乡LaChic
I D |chicvancouver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代表本站支持其观点。若有文字、图片及视频等素材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