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家长与孩子的碰撞:聚焦中国留学生心理和安全座谈会

2020-08-31 |作者: | 来源:

高度生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今,中国越来越多家长选择送孩子读书,且年龄不断趋向低龄化。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留学生占世界留学生的四分之一,而在加拿大这个比例更是高达30%以上。对于留学生来说,来到一个未知的环境意味着无尽的变量,除了学业,还要面对出行安全和心理承受能力等问题。
就在近日,温哥华一名17岁中国留学生失踪,引发本地华人社区极大关注,在经过10多天的大规模搜索后,该名留学生遗体被找到,疑为自杀。今年6月9日,美国发生轰动华人圈的章莹颖案件;9月18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名年仅19岁的中国女留学生在宿舍内因心脏骤停抢救无效去世…

各种各样的事件频发,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出国读书,孩子真的准备好了吗?留学机构是否真的足够可信?本地政府在应对本地留学生政策上可以怎样进行优化?各行各业的人士又能在其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带着这些问题,加拿大乐活网与《高度》周刊邀请了大温地区教育专家、心理专家、法律专家、各级政要、华人社团代表、资深媒体人士、学生义工代表、各大高校学生社团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参与嘉宾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行业身份,更是以家长和孩子身份进行深度交流。虽然一次座谈会无法解决这些长期存在的疑问,但是在这次探讨中,我们还是摸索出许多值得思考的努力方向。

政要发声表关注
卑诗省日托事务厅长陈苇蓁表示,自己也曾是国际留学生,17岁独自到兰里上高中,当时华人不多,就每天聚在一起互相取暖。在出国的头三个月,每晚都因想家而哭。上大学后更是遇到挫折,在一度觉得走投无路时,身边人和自己说了一句话,“You always have choices(你永远都有选择)。”这也是自己希望告诉大家的,永远都不要感到绝望,父母虽身在远方,但他们是爱你的;朋友也许并不知道你正面临怎样的挣扎,但他们一定是关心你的。为此,政府会保证给社区、学校和教育局提供足够的资源。今年7月NDP新政府上台后特别新设立精神健康与毒瘾厅,如今社会上出现的许多问题,如药物滥用、犯罪、无家可归等都是源自于心理问题,而成立这个厅的目的就是致力于为省民解决各种各样心理问题。此外作为日托事务厅长,陈苇蓁表示孩子就是我们的未来,如果他们无法很好成长,我们的未来就是一片空白。卑诗省虽然意外无法完全避免,但政府和社区会一起努力把问题解决,希望父母可以放心把孩子送过来读书。

作为曾有过丰富学务委员经验的本拿比市议员和代市长王白进表示,留学生安全等各方面问题非常值得重视,尤其是中领馆特意委托他希望在这里能得到一些好的建议,能够更好地保护留学生。留学生来了以后,很多方面的差异,如语言、文化、教育体系等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很大冲击,这样的冲击所延伸出来的问题就让人开始思考留学生是不是应该出来,以及如何传递全面信息。首先,我们应该注重的是年幼留学生监护人问题,怎样从立法、政府监督等方面确保这些留学生监护人真正履行义务。再者,王白进认为家长即使未必能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也应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另外,王白进鼓励来到这边的家长参与到政府组织的家长委员会中,积极与政府和社区进行沟通。中国留学生学费非常高昂,每年至少给政府带来数十亿加元收入,政府就更应该为留学生投放更多社会资源,为留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而列治文市学务委员黄秀玲自己就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对此也深有体会。她认为留学生能够来到海外读书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但每个人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压力并不一样,对于父母来说,给予孩子最重要的不仅是物质和金钱上的支持,更应该有精神上支持。对于一些年纪较小的留学生来说,监护人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但现在许多中介和监护人只有在一开始对孩子给予帮助,时间久了就联系不上。而父母也不能只看学习,而是要把孩子安全放在第一位。一般来说,教育局比较鼓励孩子在8年级时候过来,有助于学习语言,并且更容易接受当地文化。无论是金钱上的支持以及长期与孩子的沟通,对于家长来说都十分重要。

社区人士呼吁反思
参与搜寻温哥华失踪中国留学生的加拿大齐鲁华人总商会副会长韩长福表示当事件有了结果过后,大家都很痛心,在思考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应该为年轻的留学生们做什么,对此成立了青少年成长关注群,认为应该在这方面做出一些行动。未来应该着重的是提高对留学生安全和心理意识培养和教育,在吸引留学生来了之后让他们尽快融入当地生活,同时要让家长对留学问题有足够认识。

一直关注留学生问题的加拿大华人社团联席会主席王典奇虽有事未能出席,但委托了秘书长刘书梅代读自己的看法。王典奇不建议家长把在国内成绩不佳且自理能力及生活习惯差的孩子送到国外,作为家长,需要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不要轻信无良中介的话,认为“早点送到国外读书,语言环境好”,却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负面影响。国外教育并不是万能的,需要因人而异,千万不要让孩子在青春期失去父母的爱和沟通,最终咽下的是不可挽回的苦果。

专家支招为留学生出谋划策
卑诗省知名律师孙紫涵希望从法律角度给留学生提供有用信息。孙紫涵认为最重要的首先是人生安全,如果遇到轻微暴力和霸凌现象,留学生可以大胆表达出来自己的感受,绝对不要害怕使用法律武器。其次在经济和财务方面,留学生是弱势群体,比如说房东克扣押金、朋友之间财务借贷等,要保留好证据和文件,发生事情敢于报警和寻求法律援助,胆小怕事只会引来加剧伤害。

新时代电视台新闻总监叶一滔通过自己专业的媒体人视角表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耗费大量的精力,而孩子也会遇到许多看似很难过的坎,一时无法接受事实,这种时候应该做的是和父母沟通,而不是选择极端方式让他们心碎。叶一滔还通过自己身边的例子向大家讲述,有一个孩子在大二时候家里经济状况突然出了问题,于是他毅然选择辍学打工,由于努力工作,很快得到晋升,并且公司帮他成功申请了移民,现在是一名客服经理。不要因为一些小的困难过不去,无论如何,请不要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宸宇国际文化代表Eileen Chen则表示,对留学生的关心需要以更完整和全面的方式去呈现,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帮助他们。很多时候政府也提供了帮助,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在陌生环境也比较羞涩,所以对于这样的帮助会有些害怕和抵触。她希望孩子们可以从狭小的“舒适圈”中走出来,平时多参加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
加拿大青少年教育协会会长秦小梅认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家长可以做的是把面对面的亲子关系变成肩并肩,与孩子一起成长。当家长在付出时,要思考这些付出是否被需要,怎么样才能做到预防问题发生。如果说真的有什么最好的办法来解决所有问题的话,就是沟通。想要更好帮助到孩子,孩子的反馈非常重要,只有了解到孩子需要什么,我们才能提供更好的帮助。

家长学生现身说法谈感受
CSAA义工组织创办者Jameson Guo16岁就来到温哥华,留学生所经历过的酸甜苦辣他都感同身受。他认为现在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中介,之前有留学生办银行卡 、电话卡,结果年龄太小,没担保人不能办,而中介不会提醒,这就把学生坑了。还有中介说一个月雅思就能过,但实际上很难。其次社区机构虽然有心理疏导,那也是面对移民,而留学生这块是空白,这是一种沟通的缺失,希望政府能够采取更多相应措施关注留学生。

安心义工团义工Steven Li2008年就移民到温哥华,特别理解留学生的感受。他认为作为留学生,最可怕的就是那种孤独感,参加义工能让情绪在大环境里面能得到很好的抒发。关于陪读,很多家长总喜欢拿权威压制,这其实会让人很难受,尤其是在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更应该保持着互相理解的心态。同时他表示恋爱关系对于留学生来说是最为普遍的,有一个最亲密的人,男女朋友,在这么寂寞又孤单的城市里,不仅可以相互鼓励,而且可以相互帮助。
加拿大留学播报代表郑彪是来到加拿大读研究生,年龄相对较大,所以在心理成熟方面没有过多担心,但他认为高龄留学生群体也面临很大压力,如学术、经济、租房等方面,他希望省政府在大学资源分配上能够多考虑研究生的情况,同时一个很好的抒发情感的办法就是将所思所想用文字方式宣泄出来,减轻压力。

UBC CSSA代表Gary认为对留学生来说,留学是看能力和对自我的信心,只有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才能克服问题。如果家长不陪读,光把孩子自己送过来,监护人和寄宿家庭如果出现问题就很麻烦。另外语言是最大的问题,比如心理咨询热线只有英文,没有中文,留学生语言有障碍,就很难打电话寻求帮助。而家长最需要做的就是保持联系,多鼓励孩子,先问一些轻松的问题,然后再切入最近学习状况,选择更温和的方法。
本地留学生陪读家长,同时也是中国心理协会儿童心理健康导师的周斌则有着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她认为选择留学就等于选择了不同的人生,所以要慎重选择。现在学生应从自我追求,自我实现,得到更高的成就等多个精神层次上的追求来判断和做出选择,要在每个阶段有自己的目标,不需要走父母为他们选择的路。而她本人作为家长陪孩子来读书,是不想让孩子有孤独感,也不想自己作为母亲有遗憾。周斌坦承陪读家长也会有很多压力,在还没有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还会给孩子们带来压力。在这里她想给家长一些建议:父母应该帮助孩子,但不要为孩子做选择。学会恰当地与孩子沟通,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到家的温暖,这是他们一生的财富。如果做了什么不对的事,一定要勇于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及时与孩子修复关系。因为青春期的孩子都是十分敏感的,要让他们了解、体谅父母也是会犯错的,只有共同成长,才能拥有一段美好的留学生涯。

本文发布于: 2017-10-13 22:57
Fungo Ads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家长与孩子的碰撞:聚焦中国留学生心理和安全座谈会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