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贾葆蘅研究员在近代史研究所举行学术讲座

2020-08-28 |作者: | 来源:

[她乡华闻(微信ID:chicvancouver)电]2019年4月23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19年第5期学术论坛在后副楼会议室举行,加拿大华侨史研究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贾葆蘅女士,应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研究课题组的邀请,作了题为“加拿大华文报刊的历史与现状”的学术演讲。

演讲由杜继东研究员主持,他介绍了贾葆蘅女士在加拿大华侨史研究中取得的主要成就。如所着《移民梦》被温哥华公共图书馆推荐为新移民必备书,是该书目中唯一的小说类书籍。贾葆蘅女士与黎全恩教授、着名评论家丁果先生合着的《加拿大华侨移民史(1858—1966)》(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被誉为加拿大华侨移民史研究的里程碑之作,获人民出版社年度十佳学术着作奖、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基金。

贾葆蘅女士将加拿大华文报刊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歧视时期(1858-1966年),因为在1967年之前,加拿大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排华和对华人不平等的移民政策,所以称之为歧视时期。华侨在加拿大饱受歧视和欺压,希望有中文报纸为其发声。事实上,华文报纸诞生的动力来自政治因素。1899年,康有为来到加拿大,成立保皇会,为鼓吹维新变法,1903年在温哥华创办了《日新报》,这是华人在加拿大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后来保皇党与革命党之争,部分地刺激了华文报业的发展。1907年由洪门创办的《大汉日报》(后改名为《大汉公报》),是加拿大华文报刊史上很有影响力的报纸,一直到1992年停刊。华侨来到海外,很多人不懂英文,只能靠华文报刊了解信息。因此,提供祖国和侨居地的丰富资讯,是早期海外华文报刊的主要特征。

1923-1946年,加拿大国会通过新的排华法案,禁止华人入境。华文报刊在较为困难的环境下,纷纷发表评论,反对排华法案,号召华社游行抗议。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华文报刊大量刊载抗战消息,发出支持中国抗战的最强音。

1947-1966年,加拿大联邦政府修改了禁止华人入境的排华法案,实行准许华人有条件入境的移民政策。这一时期,华文报纸发生了一些变化,主办方有政治团体,也有普通华侨。除了广东移民外,世界各地的华人移民涌入加拿大,加上第二代、第三代华裔更大程度上融入主流社会,华人报刊多元性的特色开始显现。报纸版面风格更为活泼,题材也更为广泛,如港台小说与诗歌都出现在华文报刊的副刊上。

贾葆蘅女士讲述的第二个部分是融合时期(1967-2000年)的华文报刊。1967年之后,加拿大政府实行了新的移民政策,进入了平等入境时期,又称融和时期。华侨移民人数逐渐增加,华文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港台背景的《星岛日报》、《世界日报》和《明报》等大报纷纷落户加拿大。这些报刊的内容涵盖国际新闻、财金新闻、社区新闻、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等,报道地域广及加拿大、美国、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19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新移民不断增多,中国大陆媒体也开始向加拿大拓展业务,多种报刊在加拿大发行海外版。可以说,加拿大华文传媒进入了百花齐放的多元发展时期。

贾葆蘅女士讲述的第三个部分是现状研究,即2001-2018年的华文报刊研究。这一时期的华文报刊更多地担当起与主流社会沟通和交流的作用,主流社会也更加重视华文传媒;华文报刊继续致力于宣传和介绍中华文化,帮助新移民尽快融入社区生活,整合华人社区的正能量,鼓励华人参政议政;就技术方面而言,华文报刊使用计算机编辑和排版,并将传统的竖排变为横排,有的报刊同时在网上发行电子版。

最后,贾葆蘅女士介绍了《加拿大华侨移民史(1858-1966)》的写作缘起和主要内容,并展示了她采访过的部分人物照片及其事迹,从中可窥探海外华人历史生动而丰富的细节。

演讲结束后,罗检秋、吕文浩、顾建娣、邱志红、吴敏超、张海荣、薛轶群、王毅等同仁与贾葆蘅女士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内容涉及加拿大华侨政策与美国华侨政策的相似之处、加拿大华侨史与新西兰华侨史的比较研究、加拿大早期华文报刊的传播渠道、康有为在加拿大的活动、加拿大洪门的发展演变情况、加拿大华侨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开展的“一碗饭运动”等。大家认为,相对于东南亚华侨史研究取得的成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环太平洋地区国家的华侨史研究,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专题探讨、比较研究和整体考察。

fungo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贾葆蘅研究员在近代史研究所举行学术讲座
分享:

相关推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