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父母病了,我却劝你及时抽离

2025-11-10 |作者:在光影中 | 来源:在光影中

常看见一位大姐,下午4点多钟来,早晨9点多钟走。接连几天,眼见着她的眼眶下起了乌青。面色发黄,精神也逐渐萎靡。

见的次数多了,对她有了一定的了解:住院的是她的老母亲,他们兄妹三人轮班照顾。这位大姐负责晚上,她哥哥负责白天,还有一个妹妹,因为在上班,所以只能负责周末。

老母亲住院一个月,把兄妹三人熬的没了魂儿一般。尤其是她,双眼泛青,如同熊猫,离院时的脚步都是虚浮的。

 

6911f4a4bfdd5-20251110-111502-691239b64c013

见大姐精力实在不济,劝她请个护工。

大姐说:唉!请啦!一开始是二对一的护工,总是推说另一个病人有事儿需要照顾,不管她家老太太。于是又换了个一对一的护工。他们兄妹不放心,生怕老母亲受一点儿委屈,又怕护工偷懒不尽心。于是还是轮班看护,最后变成了以他们兄妹照顾为主,护工反倒成了打下手的。

您要说这兄妹三人,孝顺不?是真孝顺,可是孝顺总是透着点儿别扭。放着雇佣的护工不用,兄妹三人殚精竭虑,每一个人都累到要崩溃。毕竟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

不客气的说,老人的病若是十天半个月好了,那没什么,累就累吧。若是老母亲一年两年缠绵病榻,那这兄妹三人的家岂不是要人仰马翻?

一个家庭若是有老人生病住院,难免一大家子都手忙脚乱。但走过了最初的慌乱,一切渐渐变得有序时,儿女应该学会及时抽离。

这种抽离不是将老人往医院一丢就什么都不管了,而是要放弃一些不重要的杂事儿琐事儿,去抓一些关键点。比如说将翻身、擦洗、喂水、喂饭等一些工作交给护工。觉得不行可以提要求、做示范,实在不行还可以换护工。

抽离出来后,将有限的精力去关注老人的病情走势、饮食结构或者寻找更好的医疗方案。比如给老母亲做点顺口的饭菜,陪着她聊聊家里琐事。这样,既保证了护理的专业性和持续性,又让老人感受到了不可替代的亲情温暖,护工也不敢懈怠。

抽离出来,也是为了保重好自己的身体。毕竟老人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儿女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传统的孝道强调亲力亲为的侍奉,但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双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中,这已难以为继。真正的孝,不应以子女的身体崩溃为代价。当子女因为长期熬夜而健康受损、精神萎靡时,他们传递给病人的其实是焦虑和负能量。更高阶的“孝”,是管理好自己的身心健康,以饱满、平和的状态出现在父母面前,给予他们情绪价值和精神安慰。让病榻上的母亲看到神采奕奕的子女,远比看到三个“熊猫眼”的子女更能让她安心治疗。

抽离出来也是为了照顾自己的小家。小家稳当才能顾好老母亲的大家,后院儿不能起火。这不是自私,是能长久照顾老人的基本条件。面对持久战,最忌打乱仗。若这兄妹三人建立一个更科学的“轮战”机制,既能保证每个人都有一段完整的休整时间,照顾自己的家庭和工作,又能确保在关键时刻有家人全力投入,避免了三人同时被“耗干”的困境。

抽离出身体,花钱买时间。是为了让孝心走得更远。很多子女觉得不亲自照顾就是“不孝”,在护工费上花钱有负罪感。但这其实是一笔关键的经济账与亲情账。兄妹三人都已六十多岁,本身也是健康风险上升的群体。如果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因为过度劳累而病倒,整个家庭的医疗支出、精力消耗将是护工费的数倍乃至数十倍。用合理的护工费用,来购买自己和兄弟姐妹的健康、时间以及小家庭的稳定,这是一笔极其明智和必要的投资,是为了让孝顺之路走得更远。

当六十来岁的儿女,遇上八十多岁的父母。最好的孝顺,是别让自己“累垮”在父母病床前!

Fungo Ads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代表本站支持其观点。若有文字、图片及视频等素材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父母病了,我却劝你及时抽离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