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在外,遇到昆虫在所难免。“人高马大,还怕一个虫子不成?”“昆虫而已,诶!那是益虫,怕什么!” 多少人遇到昆虫曾掉以轻心。北美一对父子近日不幸被黄蜂叮咬后数小时内双双丧命。事件引发关注的同时,更多人想知道怎样预防被“蜂”攻击,以及被叮咬后可以怎么恰当处理。下面一起来看看。

一名46岁男子和他年仅15岁的儿子被大黄蜂叮咬100多次后死亡。(图自:WSDA/CHRIS LOONEY)
事情发生在10月15日,来自美国爱达荷州的46岁教师Daniel Owen和他15岁的儿子Cooper原本正在老挝享受假日。Owen是从越南就近选择了老挝这个东南亚国家旅行放松,他本身是那里一所国际学校的校长。

Daniel Owen和他的儿子Cooper(图为六岁),二人在一次假期中被大黄蜂蜇伤(图自:The Times)
当天,父子俩在琅勃拉邦市附近的一个生态度假村,二人从一棵树上滑索下来时突然引来了一群黄蜂“袭击”。
据当地医生所说,他们下来后已经被紧急送往大约30分钟路程距离的Phakan Arocavet诊所。在那里他们最初并没有表现出任何过敏反应,意识也清醒。
医生Phanomsay Phakan回忆道,“全身有很多被叮的口子,超过100个了。我已经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因为我从未见过如此糟糕的状况。”
由于诊所处理严重情况的能力有限,Phanomsay将他们送到邻近的省级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然而,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两人都死了。
Phanomsay在给媒体的邮件中写道,“非常仓促”,整件事留给医生的时间并不多。

老挝今年的旅游业很强劲。今年到目前为止,游客已超过300万人。琅勃拉邦更被《孤独星球》评为2025年亚洲第一大景点。(图自:x)
黄蜂和蜜蜂在外观有一定相似性,它们都有翅膀、六条腿,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且都有黄黑相间的体色。细看可发现明显区别,蜜蜂体型短圆,黄蜂体型细长;蜜蜂全身被覆密毛,黄蜂茸毛则较短较少;蜜蜂腹部有内陷的线状沟壑,黄蜂没有;蜜蜂后足为携粉足,黄蜂则没有这一结构。
这起死亡事件中,虽然大黄蜂的确切物种尚未得到确认,但据加拿大入侵物种中心称,它被认为是臭名昭著的“谋杀大黄蜂”,工蜂品种的尺寸在3.5厘米之间。

一只死去的巨型大黄蜂与一只白脸黄蜂对比。(图自:ELAINE THOMPSON/POOL/法新社)
巨型大黄蜂除了体型大,它的毒液是非常危险的,其中包括已知的能够分解肌肉和破裂血细胞的毒素,以及一种可导致肌肉坏死和肾衰竭的独特毒素。
被它们刺中的口子越多,风险越大。
一份指导文件建议任何被叮咬50次以上的人住院,但是临床上严重和致命的病例通常被叮咬不到50次,甚至有的只被蛰中三次就中毒毙命。
Owen与儿子二人的离世让人惋惜。他的学生和好友在留言板上纷纷写到:
“他深受我们社区的喜爱,大家将深深怀念他。”“向Owen家族和所有认识和爱他们的人表示诚挚的慰问。”“世界上失去了两个很好的人。”


蜜蜂和黄蜂蜇伤之间的区别
蜜蜂在蜇人后就会死亡,而黄蜂却可以蜇人很多次。如果它们在一个区域多次蜇人,就更容易引起广泛的反应。黄蜂的毒刺毒液比蜜蜂的毒液要强得多。
被黄蜂叮咬后可这样处理
1.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头晕、心慌等严重过敏反应,必须立刻就医。
2. 在等待就医的过程中仔细检查伤口,若有毒刺残留要尽快用镊子等工具小心拔除。
3. 因为黄蜂的毒液呈碱性,所以可以用酸性溶液冲洗,比如食醋,中和毒液减轻疼痛。
4. 局部冰敷能缓解肿胀和疼痛,每次15-20分钟,可多次进行。
5. 涂抹炉甘石洗剂等药物。若人在野外,或用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草药捣烂外敷。蜇伤可以用非处方抗炎药物治疗。其中包括布洛芬(Advil、Motrin)或萘普生(Aleve)。这些可加以控制黄蜂蜇伤引起的肿胀和疼痛。成人的推荐剂量通常是每4-6小时200-400毫克布洛芬或220-440毫克萘普生。确保不要超过每日最大剂量。
预防小技巧
不少人害怕蜜蜂和黄蜂。不幸的是,有时被蜜蜂或黄蜂“飞扑”叮咬比较难避免。
为了降低被黄蜂蜇伤的风险,需要避免穿颜色鲜艳的衣物或用香水。在户外活动时,穿长袖衫和裤子,以及耐磨的鞋子。如遇黄蜂巢,千万小心不要触碰。
同样重要的是,避免打扰这些昆虫可以大大降低被蜇伤的几率。避免挥舞手臂或拍打黄蜂,因为这会让它们生气。
希望人人在外皆平安。享受旅行的同时,对环境中的安全隐患不掉以轻心。
信源:CBC, National Post, The Times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