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鲁迅夹烟壁画”在网上引发热议,无独有偶,我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议会大楼二楼也撞见了一桩“香烟趣事”——历任省长的画像里,竟有位手夹香烟的人物。可这画像没跟其他省长画像一起挂在墙的正面,而是孤零零悬在旁侧柱子上,象是被特意“隔开”的。
讲解员笑着解释道:“阿尔伯塔省1905年才成立,原属西北地区,这位是1895年的西北地区省长弗雷德里克·霍尔坦,算是唯一肖像里拿烟的‘省长’。不过嘛,我们觉得他能破例——毕竟严格说,他不算我们阿尔伯塔省的人呀!”
这话听着带点调侃,可背后藏着的,是加拿大全民对“吸烟有害健康”的清醒认知。
去温哥华7天,带了一盒烟,至第5天“弹尽粮绝”,买烟迫在眉睫,可对我这个“老外”来说,买烟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因为在我所进过的商店里从没有见到过香烟。
第一次尝试买烟,选在了美加边境和平公园旁的免税店。按国内经验,过境的人总爱在免税店买烟酒,这儿肯定有烟卖。可我在宽敞明亮的店里转了两圈,零食、日用品、纪念品应有尽有,唯独不见香烟。无奈,只好硬着头皮问店员,结果对方一脸诧异,反问我:“您是一位烟草爱好者?”这突如其来的一问,问得我措手不及,只能尴尬点头。接着,店员把我领到大厅角落一扇小门前,示意里面就是卖烟的地方。
那门藏得特别隐蔽,门上印着“未满19岁禁止入内”“香烟和雪茄部门”的英文,可惜我当时一个字也不认识。
一推开门,我直接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小房间四面挨墙的货架上,摆得满满当当,全是香烟,连一丝空隙都没留。跟国内那些色彩鲜艳、印着花纹的精美烟盒比,这儿的烟盒简直像“恐怖片道具”——腐烂发黑的肺、畸形的婴儿、溃烂流脓的牙龈、变黑肿胀的脚趾……一张张触目惊心的警示图,扑面而来,让我目光无处逃遁,强烈的生理不适瞬间上涌,胃里直翻腾,差点吐出来。本来还想忍着看看烟价,可连十秒钟都没撑住,只能慌慌张张地逃了出去。
一路上,那些恶心的警示图在脑子里挥之不去,越想越难受,连呼吸都觉得不顺畅。
第一次碰壁后,反增我几分买烟的好奇心。
第二次把目标选在了温哥华唐人街。心想这儿华人多,说不定会“接地气”点,买烟能容易些。可走在满是商铺的街上,还是没见着半点香烟的影子。我走进一家卖食品的小店,有点像国内的南杂店,小声问有没有香烟。售货员先是愣了一下,接着赶紧摆手,语气里带着点抗拒:“什么?香烟?没有没有!我们卖的都是健康食品!”她那眼神和语气,让我脸一下子就热了,仿佛自己不是来买烟,而是在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我匆匆“哦”了两声赶紧转身出了店。
后来又进了家台湾人开的大统华超市,柜台工作人员说店里确实卖烟,但不能摆出来,得我报出品牌,她去后台拿。我想了想,说要“万宝路”,对方报了价:“一包21.5加币,再加1.5加币税,总共23加币。”我心里飞快换算:国内万宝路才十几块人民币,这儿居然要一百多块,翻了十倍!我忍不住“哇”了一声,工作人员看我这反应,好心提醒:“加油站的便利店说不定能便宜点。”
最后,我还真在加油站便利店买到了万宝路,花了18加币,可跟国内比还是贵得离谱。拿着烟盒,我一眼都不敢多看,上面印着发黑溃烂的脚,看得人心里发毛。我赶紧把香烟取出来,把烟盒扔进垃圾桶,连揣在口袋里都觉得别扭。
三次“狼狈”的购烟经历,让我实实在在看到了一个国家控烟的决心:不仅仅是一句“吸烟有害健康”的口号,而是用触目惊心的视觉警示,打破人们对香烟的美化认知;用高额税收抬高烟价,从成本上掐灭吸烟的冲动;更用整个社会的氛围,传递出对吸烟的否定态度。这些具体的有效做法,值得我们反思与借鉴。
回到国内的我,吸烟的频率明显少了。每次想抽烟时,加拿大烟盒上那些可怕的警示图就会冒出来,心里一咯噔,烟瘾就淡了大半。希望再过不久,我能彻底戒掉这个坏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