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CBC报道,她一边在法院递交宣誓书,信誓旦旦表示“如果不准备好,我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甚至愿意拿出个人担保来撑住第一年的租金;另一边,却遭遇房东们集体狙击,指责她“不懂零售”“计划不靠谱”,甚至直言“她的想法就是个空壳子”。这场撕裂加拿大商业地产格局的对抗,如今已经闹到了要靠法院拍板的地步。
刘伟宏的“新百货梦”
她的设想看上去极具想象力:把传统百货门店彻底改造,不再是单调的卖货空间,而是一个融合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的“新型百货”。换句话说,就是把店铺变成消费者的“周末目的地”。她计划180天内开出20家新店,斥资至少1.2亿元翻修设施,部分区域先行营业,其他区域分阶段施工。
为此,她不仅新成立了公司,还在供应链上广泛接洽,提交给法院的文件显示,已经有11家供应商愿意和她合作,包括Conair、Northern Reflections、甚至一些拥有Calvin Klein和Tommy Hilfiger代理权的公司。她甚至收到了加拿大知名服饰集团Mimran的推荐,建议她直接收购Alfred Sung品牌,快速提高新商场信誉度。
听上去,她已经为这场豪赌铺好了底牌。
房东们的集体围剿
然而,刘伟宏的对手可不是普通的地产商,而是一群掌握着加拿大最核心商业地产资产的顶级巨头:Cadillac Fairview(安省教师退休基金)、Oxford Properties(OMERS,安省雇员退休基金)、Ivanhoé Cambridge(魁省投资集团)、KingSett Capital、Morguard、Primaris REIT……这几乎是加拿大机构投资者的“豪华全明星阵容”。
据房地产网站storeys报道,他们在法庭文件里毫不留情。有人说她“毫无零售经验”,有人讽刺她的商业计划“像是写给法官看的剧本”,甚至有人直言“她的概念更像是一个灯光闪烁、带儿童乐园和美食广场的mall中mall”,完全不符合百货定位。Cadillac Fairview更是罕见地站出来表态:“这是几十年来第一次反对租约转让,因为风险太离谱。”
房东们的核心逻辑很简单:Anchor Tenant(主力租户)不仅仅是交租那么轻松,而是关乎整个购物中心的价值与形象。一个失败的主力店,会让整个商场掉价,带来所谓“vacancy shadow”,让周边商户也跟着受拖累。他们质疑刘伟宏低估了翻修成本(她说1.2亿,他们说远远不够),质疑她根本没有团队和零售经验,也不相信她能在2027年达到4.18亿营收的目标。
甚至还有房东爆料,她在会议上用一句“Relax,don’t worry,我是名人,我要成为传奇”来回应资金和货源问题,听得投资方一头雾水,更加确信她“不靠谱”。
HBC为何力挺刘伟宏?
表面上看,房东们和刘伟宏的矛盾是“信任”问题,但深层次其实是——钱。
HBC本身早已走到破产边缘,手里的租约价值不大,反而成了包袱。刘伟宏愿意出1亿元收购28份租约,平均每家376万;相比之下,其他买家只愿意出100万,甚至有房东直接2万就回购租约。对HBC来说,刘伟宏的出价简直是“救命钱”。
所以,HBC在法庭文件里力挺刘伟宏,指出“她的修缮预算远超我们自己的投资计划”,并强调房东们只是想趁机收回黄金铺位,好拿去做更赚钱的住宅或综合体开发。换句话说,HBC和刘伟宏是“利益共同体”,而那些基金房东则盯着更长远的地产价值。
这是一场“资本游戏”
一边是华人女首富豪赌4亿想改写加拿大零售格局,一边是几大基金死死守护商场核心资产。谁对谁错?或许要看你站在哪一边。
如果刘伟宏赢了,她将成为加拿大零售业的“黑马”,推动百货业态转型,把门店打造成一个全新模式。可如果她输了,不仅4亿豪赌打水漂,她的个人信誉和财富版图都会受到严重冲击。
而房东们,其实一点都不担心失去她这个租客,他们手握的是几十年规划的大盘子:商场改造、住宅开发、综合社区打造——远比一个百货租客的租金值钱。
最终结果会怎样?
这场激烈的博弈将在8月28-29日的安省高等法院上演。法官要决定的是:究竟是强制房东接受刘伟宏,还是让她彻底出局。
无论结局如何,这一场“地产资本对决”,已经足够载入加拿大零售史册。而刘伟宏的名字,也注定会成为未来几年商界最具争议的符号——有人说她是野心家,有人说她是冒险家,也有人把她视作唯一敢于和地产巨头硬碰硬的“英雄”。
结局未定,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不仅仅是The Bay的未来,更是加拿大商业地产版图的一次震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