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会出现这样一个转折点。
在国内,我曾是一家上市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年薪七位数,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无论是企业高管见我,都得笑脸相迎,手下一通电话,多少人等着办事。那时的我,衣着光鲜,开着豪车,出入五星级酒店,对“体面”这两个字有着近乎执念般的追求。
可当飞机落地多伦多那一刻,我的人生仿佛被清空重启。
“你干什么工作的?”
初到加拿大,我的心态还停留在国内。我投了几十封简历,无一回应。LinkedIn、Indeed、猎头,我统统试了个遍,可惜职位和我之前的履历南辕北辙,要么是门槛太高、证书不符,要么是对“加国经验”情有独钟。我也尝试去参加社交活动,努力结识一些本地职场人士,可发现圈子不同,语言不同,哪怕话题都插不上嘴。
有一次在社区活动上,一个白人朋友随口问我:“你在国内是做什么的?”我刚要开口,话卡在喉咙里,不知从何说起。讲了怕别人听不懂,不讲又怕人看不起。
慢慢的,我开始封闭自己。
去农场打工?开什么玩笑!
是教会的一个华人朋友建议我去农场打打工。“哪怕先赚点生活费,接触一下社会,总比天天在家刷手机好。”听到这个建议,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堂堂一个企业高管,怎么能去干农场活?那是我从没接触过的世界。可现实不给我面子:房贷压力、孩子开学、超市收银台前的账单……让我不得不低头。
第一次走进农场,风一吹,我感觉整个脸都烧了。穿着工装,戴着手套,推着一车生菜苗,我的脑子里全是“你怎么混成这样了”的声音。
中午吃饭的时候,有个大哥问我:“你以前是做啥的?”
我支支吾吾,不知道怎么回答。他没追问,反而咧嘴一笑:“我以前是医生,来了后一直在修车。我老婆原来是大学老师,现在在开Uber。”
我心头一震,但还是不信——心里那个“面子”在说话:“他是他,我是我,我不能这样过一辈子。”
面子的苦恼
我开始出现焦虑和失眠,觉得丢了尊严。终于有一天,我和教会的牧师聊起了这个话题。
我问他:“你说加拿大真的没有阶级吗?我以前管几百号人,现在都没人管我了。感觉自己像个失败者。”
牧师笑了笑,语气很平静:“这里没有你说的那种‘阶级’概念。哪怕是省长,去Tim Hortons也得排队;清洁工遇到省长,说不定还会笑着调侃两句,省长也只能听着。没人因为你做什么工作就决定你值多少钱,更不会因为你开什么车就给你多敬一杯水。”
我将信将疑地听着。
“在这边啊,”他继续说,“做人不靠职业来证明自己,而是靠你是不是一个守信用、尊重别人、爱护家庭的人。”
我开始观察,也开始放下
听完牧师的话,我开始试着去观察这个社会。
果不其然,我在Tim Hortons看到一个穿工装的工人和一个西装革履的人一起排队,两人点完后一起找座位吃早餐,说说笑笑,完全没有谁高谁低的架子。
孩子学校的家长会上,一位穿着朴素的妈妈在讲台上发言,大家听得很认真,后来才知道她是本省的一位议员。可她就坐在我旁边的折叠椅上,一点都不特别,也没架子。
我慢慢理解了——不是别人看不起我,而是我自己太看得起我自己了。
在农场的日子,我不再觉得丢人,也不再想着“我以前是干嘛的”。反而开始学着种菜、修机器、装运货物。和工友们聊生活、聊孩子、聊回不了国的亲人,也聊过“你信仰什么”这种从没在职场讨论过的话题。
我发现,人和人之间的价值,不靠标签,不靠头衔,而是靠你有没有用心活着。
农场的温暖:老板的点赞
有一次,农场正好缺人手赶一个订单。老板希望我们能加班,我本来答应了,但转念想起那天是我女儿的生日。我鼓起勇气走过去对他说:“对不起,今天我要陪我孩子过生日,不能加班。”
他愣了一下,然后拍了拍我肩膀说:“Family first, always.”
第二天,他居然带来一份礼物,让我转交给我女儿,还特意包了彩纸,上面写着:“Happy Birthday from Uncle John’s Farm!”
我那一刻真是眼眶一热。那不是对“劳工”的恩惠,而是对“人”的尊重。
从身份焦虑到价值重建
来加拿大后,我失去了原来的头衔、收入和“光环”。但我获得了另一样东西——真实的自我。
不是不辛苦,也不是不迷茫。但我终于知道,人生的价值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你怎么活出来的。哪怕在农场拔草、装袋、搬箱子,只要心里踏实,脸上就有光。
我也不再回避过去。现在朋友问起我以前是做什么的,我会笑着说:“我以前做高管,现在种菜。”
他们也会笑:“你种得开心就好。”
是的,我现在,过得比以前还开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你在温哥华的细雨中感到惆怅,还是在魁北克的雪夜里领略浪漫;无论你穿行于安大略的地铁与校园,或漫步在新斯科舍的港湾与老街;无论你曾在阿省与萨省仰望星空,或在曼尼托巴的湖畔垂钓黄昏;无论你热爱新不伦瑞克的双语社区,或在爱德华王子岛的红土与海风中安家;无论你远居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的东海岸边陲,或在初来乍到的日子里踟蹰前行,还是早已在枫叶国落地生根、建立自己的世界,我们都欢迎你的声音!
用中文写出你心中的加拿大,
让世界看见我们的故事!
(排版时海报请换最新版)
《戏说加拿大 / Ha Ha! Canada》中文散文征稿启事
你是否曾因一句英语表达闹出笑话?是否在超市、社区、办公室感受到文化差异的震撼?是否想用中文写下你在加拿大生活的真实故事?
我们正在寻找你——愿意用笔记录移民生活的喜怒哀乐,呈现文化碰撞背后的现实与思考,用中文述说加拿大的“另一面”!
征稿目的
通过中文非虚构写作,活跃加拿大华人社区文化生活,记录社会、文化差异对移民带来的真实冲击,帮助新移民更好地理解并融入加拿大本地社会。
征稿要求
• 作者身份: 需持有加拿大合法身份(永久居民、公民、留学生或持工签等合法身份)
• 作品内容:
o 体裁为非虚构类中文散文
o 内容不限,但须围绕在加拿大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文化、社会差异。
o 可幽默、感人、深刻、批判,鼓励真情实感的表达。
•字数要求: 每篇1500–3000字
作者权益与签约说明
• 入选作品将由《戏说加拿大 / Ha Ha! Canada》编辑委员会(下称编委会)正式出版(中英文双语对照)。
•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编委会拥有使用权。
• 作者无需缴纳任何费用。
• 所有出版、发行、宣传等费用由编委会全权承担。
• 作者不获得稿酬,但将免费获赠中英文版书各两本。
投稿方式
- 请将您的作品以Word附件形式发送至:hahacanadabook@gmail.com
- 邮件主题请注明“投稿 + 作者姓名”
- 稿件末尾请附上作者简介(200字以内)、联系电邮及现居住地所在的城市及省(如:多伦多,安省)
投稿时间
- 即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止
评审与入选通知
• 所有来稿将由编委会统一评审。
• 入选作品将于2026年2月前通过电邮通知作者。
• 计划于2026年底前出版发行,并在多伦多、温哥华、蒙特利尔等多个城市举办新书分享会和相关宣发活动。
——《戏说加拿大 / Ha Ha! Canada》编辑委员会 敬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