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温哥华图书馆“生活沙龙”讨论纪要——我们是谁?在多元中寻找华人移民的自我认同

原创2025-07-11 |作者:依工 | 来源:加拿大乐活网

2025年7月8日下午,温哥华图书馆月度“生活沙龙”组织了一场关于“华人移民身份定义”的开放式讨论。活动由社区志愿者王立博士主持,十余位与会者参与了讨论与问卷填写。

第一个话题:“我们是谁?”

 

讨论首先聚焦于一个常见而又深刻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称呼彼此的?

主持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有多少人平时习惯将华裔移民称为“中国人”,而对欧裔白人则称为“外国人”?一半以上的与会者承认自己有这样的语言习惯。但也有人指出,这种称呼方式在中文中有其文化背景,例如我们常说“韩国人”“伊朗人”“日本人”等,其实是基于祖籍国的称呼习惯,并非一定意味着排斥或他者化。

接着讨论转向“海外华人”与“华裔加拿大人”两个表述的区别。大家普遍认同这两种说法的语境不同,前者多站在中国角度,强调血缘与文化归属,后者则更强调公民身份与本地化认同。

随后,大家探讨了“华人”“华裔”“华族”这几个词哪个更适合用来描述生活在加拿大的华人群体。虽然中文中尚无统一标准,但多数与会者认为英文的“ethnic Chinese”是较为准确且中性的表达。

第二个话题:加拿大有没有主流社会?

对“加拿大有没有主流社会”的问题,几乎所有与会者都认为“有”。一位参与者举例说:“只要看看重要会议和政府办公场所的主要成员构成,就能一目了然。”

那么,面对这一现实,作为移民群体应该如何处理与主流社会的关系?是“融入”?是“融合”?还是另有表达方式?

有与会者提出,“扎根”这个词可能更加贴切,不仅避免了“同化”或“失去自我”的隐喻,还强调了主动参与与建立归属感。大家也普遍同意:无论使用哪个动词来描述这种过程,接纳主流文化与祖籍文化的差异,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与会者也分别介绍了自己的移民时间及对加拿大社会的感受。最早的移民是在1987年定居,最晚的是去年刚刚来到加拿大。不同的移民时间、年龄、语言能力及生活背景,构成了丰富多元的经验视角。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人虽然早已移民多年,但直到近年退休后才开始积极参与时政讨论;也有新近移民者已迅速观察到社会结构与文化的差异,并在适应中产生了深层思考。

第三个话题:如何看待与祖籍国的关系?

在谈到与祖籍国(主要是中国)的关系时,主持人提出多个选项供大家选择,包括:

• “祖籍国是娘家”

• “祖籍国是母校”

• “文化关联,政治独立”

• “各过各的,没啥关联”

• 其他个性化表达

几乎每种说法都有支持者,也体现出加拿大华人社区在情感、认同和政治立场上的多样性。

第四个话题:怎样能在加拿大过得更好?

本次活动的最后一个部分是通过不记名问卷收集两个问题的答案:

1. 你对目前生活的满意度(1-10打分)

2. 你认为什么因素最影响移民后的生活质量(请列出最重要的五项)

统计结果显示:

• 80% 的参与者对自己在加拿大的生活满意度打出了8分及以上;

• 10% 打了5分;

• 另有10% 未给出评分。

关于影响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按被选次数排序如下:

1. 语言熟练度(9人)

2. 加拿大的社会人文环境(包括多元文化、平等意识等,7人)

3. 当地的交际/交友情况(6人)

4. 经济收入(5人)

5. 政治参与度与影响力 和 自然环境 并列(4人)

6. 生活技能(如开车)(3人)

此外,还有若干因素被提及,包括社会福利、心态调整(如忘记在国内的成就)、物价、医疗、交通、教育、治安、行为标准、对生命的尊重、饮食、宗教信仰、与母国的关联度等。

在对话中寻找理解,在多元中确立自我

本次“生活沙龙”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在轻松但不乏深度的氛围中,与会者真诚地分享了各自的经历、思考与观点。这些交流让我们看到,华人社区内部既有差异,也有共鸣——对身份认同的追问,对主流社会的观察,以及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尽管讨论没有得出统一结论,但这正是它的意义所在:不是为了划定身份边界,而是为了开启对话之门。在倾听与表达中,我们彼此靠近,开始理解“我们是谁”,又该如何生活在这个国家。

对于生活在加拿大的华裔而言,也许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能定义“我们是谁”。但在这样的公共讨论中,我们共同走出了一小步:既珍视文化根源,也逐渐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成长、发声。

Fungo Ads

声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复制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温哥华图书馆“生活沙龙”讨论纪要——我们是谁?在多元中寻找华人移民的自我认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