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官方媒体虽然报道了国会辩论的争议性,将其描述为“政治马戏”,但官员尚未公开批评特朗普政府。沉默背后存在三大深层考量。
原因一:避免贸易战是优先事项
在双方贸易战的脆弱休战状态下,中国不愿通过公开批评该法案来激怒特朗普。此前双方曾互征高额关税,目前已同意取消部分对抗性措施,并继续朝达成协议努力。
研究公司Trivium的分析师乔·马祖尔表示:“中国仍在努力维持与美国之间脆弱的贸易停火。批评特朗普的标志性立法可能会激怒他,破坏近期达成的外交共识。”
对于正在努力重振经济增长的中国而言,维护与美国的贸易关系比批评其财政政策更为重要。贸易战的直接冲击远比美债风险更为紧迫。
原因二:为何要阻止敌人犯错呢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该法案非但不会推动美国经济增长,还可能把华盛顿推向财政悬崖,削弱其与北京竞争的能力。
上海国际关系学者沈丁立表示:“特朗普成功的几率充其量也只能说是不确定。” 该法案通过削弱美国实力,“可能会间接帮助中国再次强大”。
美国的危机与混乱正好印证了习近平对当前世界局势的核心判断——东升西降。中国强调特朗普政府疏远美国盟友和伙伴,并无视全球规范。
在社交媒体上,热门标签写道:“大而美法案将让1700万人失去医保”。网民们也为马斯克的言论欢呼,他批评该法案“疯狂”。
相比之下,中国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提高债务水平部分是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和向发展中国家贷款——这些支出旨在扩大中国的影响力。
好比北京大学经济学家姚洋就表示,只要美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就可以继续借贷多年。况且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也不是随意就可以被替代的。
原因三:中国对美债依赖程度降低
北京长期诟病华盛顿滥发货币满足国内需求,却无视美元贬值带来的海外持有美债资产缩水。
但中国也在逐步减持美债——从十多年前1.3万亿美元的峰值降至目前的约7500亿美元,转而投资于黄金等其他资产。这种战略性减持大大降低了中国对美国财政政策变化的敏感性。
中国也致力于削弱其所谓的”美元霸权”,即美元作为世界主要贸易货币的地位。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表示,美元的这一地位加剧了世界对美国消费者的依赖,使得中国这样的主要出口国在面对关税威胁时”更为被动”。
“美国正在利用美元和巨额赤字融资来维持其全球霸权”,他说。随着中国持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建立多元化的外汇储备结构,美国国内财政政策对中国的直接影响正在减弱。
总之,中国对特朗普大而美法案的沉默,反映了其外交政策的务实考量。在当前复杂的中美关系背景下,避免贸易战升级、坐观美国自损实力,以及降低自身对美债依赖的战略布局,共同构成了中国保持沉默的理性选择。这种战略性沉默不仅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成熟度,也反映了其对长期战略目标的清晰认识。
